爆发增长难掩PPP之忧 万亿盛宴民资仍隔门外?
慧聪水工业网 当前,无论是从项目数量和金额,还是从示范项目及引导基金的推进来看,我国PPP建设都已经步入名副其实的“爆发增长期”,在平均每年都要翻一番的快速增长背后,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项目落地率低成为一直困扰地方政府推进PPP的难题,同时也制约稳增长效应的发挥。
全球最大的PPP市场,这顶桂冠已经被中国稳稳摘取。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平台入库项目已达9285个,总投资额10.6万亿元,成功突破10万亿。
具体就环保产业而言,10月11日,财政部在发布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财政部表态将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探索开展PPP模式强制试点。
通知称,进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在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可根据行业特点和成熟度,探索开展两个“强制”试点。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
“这两大领域(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相对比较成熟,因为在PPP模式中,它们都是推行得比较早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行业研究员指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这两大环保领域均属循环经济,一般是围绕“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产品资源”这样的生产链闭环,“现在政府对垃圾处理率的要求很高,有强烈的需求和企业进行PPP合作。”
通知还提出,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型企业,按同等标准、同等待遇参与PPP项目。要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合理设定采购标准和条件,确保采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不得以不合理的采购条件(包括设置过高或无关的资格条件,过高的保证金等)对潜在合作方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性待遇,着力激发和促进民间投资。对民营资本设置差别条款和歧视性条款的PPP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将不再安排资金和政策支持。
基于此,以污水、垃圾处理为主营业务的众多环保群雄,纷纷开始期待极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然而,亦有观点认为,被业界视作下一个风口的两大板块,却仍颇具“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与无奈。
首先,PPP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尽管PPP在很多公共领域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但并非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PPP模式。一些业界资深人士指出,PPP很重要,可又没那么重要,不能成为地方政府推卸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理由,也不能当作提振地方经济的“救命稻草”。
国有资本热、民营资本冷亦是PPP模式的掣肘之一。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季报第3期显示,目前,105个落地示范项目中,82个已录入签约社会资本信息,包括54个单家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和28个联合体(多家社会资本联合参与)项目,签约社会资本共119家,其中民企43家、混合所有制8家、外企3家、国企(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含海外上市国企)65家,民企占比36%,前三类非国企合计占比45%。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地方反映,当前的PPP合作中,不少不少社会资本方只愿意承接工程建设环节,对后续的运营环节不感兴趣。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就此介绍说,对社会资本方来说,参与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很高,参与运营的积极性普遍低落。
类似的观点同样源自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PPP项目办主任周凯波。在其看来,民营资本对投资回报效率要求很高,在实践中也存在中标企业建设施工完毕就把运营打包转移给其他公司的情况,增加了政府兜底责任的风险。
但不难发现,当下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改革阵痛难免。一边是去产能,一边是调结构,作为民间资本主要投向的制造业,日子并不好过,制造业盈利欠佳,民间资本自然失去了投资的动力。可以说,民间投资增速放缓主要是民营企业家整体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
目前,我国的PPP还是要集中在环保、基建等迫切需求的项目上来,如此大的体量,国企在资本上的优势决定了它依旧还会是主力,但十万亿的盛宴,亦应有民间资本的一份。舆论认为,只要政策稳定,项目预期良好,民间资本自然会以各种形式加入其中。通过PPP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进而提振民间资本投资也将水到渠成。
显然,信心有了,预期就有了,发展就不远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