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产能加速释放 环保PPP提速民间投资?
慧聪水工业网 早在2015年,我国公布推荐的PPP项目有6650个,其中节能环保的PPP总投资额超过4万亿元。如此庞大的投资不能光靠政府,需要引入社会资本。PPP模式有别于一般商业项目,是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企双方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借此模式,政府能够减轻财政负担,企业能够降低投资风险。
PPP项目较低的落地率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从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最新季报来看,落地率正在好转。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已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数量达到619个,投资额突破1万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250个落地项目,投资额增加近0.5亿元,项目总量持续增加,落地项目投资额可观。从落地率上看,第一季度为21.7%,第二季度为23.8%,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
业内普遍预测,目前新一轮的PPP盛宴才拉开序幕,尚在预热,大量的项目徘徊在识别阶段,只是作为PPP备选项目,能否成为真正的PPP项目尚未可知。但是通过项目识别后,准备和采购进程相对高效,进展加快,未来PPP项目落地潮可期。
在运用PPP模式参与运营的行业中,环保领域的潜力被市场看好。专家认为,由于环保产业具备一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PPP模式在这个领域的推广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财政部PPP中心发布的第三期季报正好佐证了这个观点。在105个已经落地的示范项目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有9个项目,占比9%。综合公开数据来看,市场估算目前环保PPP项目规模超万亿。
环保PPP规模达万亿
显然,作为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抓手,PPP项目规模正在稳步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累计投入了250余亿元,2016年这一项目将计划投入111亿元;而对于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15年我国形成的规模是130亿元,今年将达到140亿元。此外,业内分析认为,相比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我国土壤污染修复难度更大,治理更难,所需投资也更多,将达到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的规模。未来,随着立法和更多行业政策的出台,土壤修复领域势必拉动更多PPP项目的实施。
另一方面,环保属性PPP项目对企业吸引力正在增加,伴随着“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等治理条例的陆续出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效果较好的环保类PPP项目数量将继续上升。
与业界的热情相比,环保部也在着力推动PPP模式。2016年4月,环保部发布了《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将积极推进PPP模式。国家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建立环境保护PPP中央项目储备库,并向社会推介优质项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开发性金融资金、中央拨付的各类环保资金等将优先支持环境保护PPP项目的实施。
基于此,众多业内人士均指出,PPP依然是环保行业的最大主题,主要表现在:地方融资平台逐步退出市场而上市公司订单快速增长;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区域综合治理等带来环保需求的大幅增长。
遭遇“四证”困局
然而,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对环保领域促进民间投资第三方评估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企业普遍反映的一项重要问题就是,项目融资难已成为制约环保PPP落地的主要障碍。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由于各地环保治理需求均较为迫切,因此,政府在与社会资本签订环保PPP协议后,就要求项目马上开工建设。
因此,企业需要掀起投入资本金,边建设边办手续,等到手续齐备后再从银行贷款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然而,目前部分地方出现了企业资本金花完后,地方政府应提供的项目手续还未办完,导致贷款下不来,影响项目进展的现象”。该负责人表示。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企业所说的项目手续,核心内容就是“四证”,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国有土地使用证,因为这一证件直接决定着银行是否能审批通过项目贷款,拿不到这个证,企业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来完成融资,融资成本大大增加。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有些地方环保PPP项目甚至直至建成都未必能够办全“四证”,手续繁琐、证件不齐导致无法贷款令不少社会资本对于继续投资环保PPP项目有些“望而却步”。
无奈站门外?
此外,面对PPP盛宴,很多民企“站在门外看”,还有一大原因是他们“不敢吃”。
一些地方政府契约意识不强,让民间资本投资缺乏安全感。地方政府换届换领导往往会对项目的持续性、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某市政府为了完成环境绩效考核指标,引进河北某环保企业承担所辖某县一个小型PPP项目,并承诺以后将其它县的环保项目都打包给这家企业建设运营。
然而,签约后不久,决策的领导便调离了原岗位,新领导上任后不理旧账,造成了事实上的违约。“全市环保项目打包让企业投资才有可能实现规模效益,就是看中这个承诺,当初才投资了这个不挣钱的PPP小项目。现在承诺泡汤,我们算是被套了。”企业负责人说。
政府履约兑现难,也让投资风险不容小觑。“我们代理过某个污水处理PPP项目,协议签署的污水处理价格较高,后来政府单方自行降低了收费标准。”方玲介绍,有个别地方政府为加快发展,会与社会资本方签订一些脱离实际的合同以吸引投资,项目建成后,政府往往难以履行合同义务,直接伤及合作方利益。
退出机制不畅更让民企投资顾虑重重。PPP项目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民企投资不仅要看“钱景”,还要看退路。虽然2014年底发改委颁布的《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政府要“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但并未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实际操作中,由于融资合同的股权变更限制较多、合同体系之间的交叉性较强等原因,民间资本很难以正常方式退出。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