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补贴可以重来 4000亿“海绵”蛋糕难下咽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8-03 10:17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 南方暴雨导致包括武汉在内的多城市内涝,也让“海绵城市”再次成为舆论热点。目前,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已经选择了常德、南宁、重庆等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国也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业内预计,海绵城市带动的是6万亿的市场空间。

“下雨就涝,雨停就旱。”这是目前多数城市建设结构的一个真实写照。继武汉连续大暴雨造成内涝后,连日来,河南、河北等地连降大雨,城市多个区域形成积水,部分地区最大降水达到600毫米以上,形成严重涝情。全国范围内“城市看海”的面积再次扩大,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继2015年住建部推出16个海绵城市试点后,日前,包括北京、天津、大连等城市在内的14个城市已进入第二批试点名单。众多业内人士指出,住建部和财政部等部门正在加快海绵城市项目的推进进度,目前有超过一半工程已经动工。未来随着30个试点城市项目的落成,“城市看海”有望成往事。

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开资料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每平方公里的投资约为1亿—1.5亿元。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根据券商机构的测算,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不过,对于庞大的资金缺口,中央专项补贴似乎也只是杯水车薪。

试点申报热潮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开放两批海绵城市试点,进入试点的城市,可以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连补3年。

从第一批试点开始,城市竞争就十分激烈。据住建部统计,当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130多个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还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终,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仅迁安、白城、镇江、嘉兴、重庆等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有媒体报道,海绵城市最初的试点名额实际上只有六七个,但最后扩容为16个,财政补贴也从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

显然,海绵城市试点资质,已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一位来自西南地区的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士介绍说,海绵城市是从上面推下来的政策,所以地方肯定有动力。“穷,很需要中央资金。”上述人士坦言,除了来自中央的驱动力,海绵城市本身可以改善城市的方方面面,但地方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希望申报以取得中央资金的扶持。“海绵城市契合现在国内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和老百姓的自然需求。”业界资深人士刘世坚说,要有高楼、宽阔马路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人们更注重城市的生活品质,不希望一下雨就发大水,连地铁也坐不了。

此外,地方政府眼下也有稳增长的压力,“有地方治理的需求、有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央有政策的导向,匹配在一起很容易擦出火花。”

融资困境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谭术魁2015年对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中的14个进行了评估,他通过比对认为,7个试点的市政设施建设无法匹配其经济水平,需要加大海绵体建设。在谭术魁的研究中,市政设施包括排水管道长度、公共绿地面积、防洪堤长度、公园面积和排水管道密度等。

但钱从何处来是个问题。中央财政专项奖补标准为: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三年建设期的中央资金只有十几亿元,但很多试点提出的建设规模都是百亿以上。主要融资模式是地方投资平台借债,这导致本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却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业界资深人士刘波说。

7月1日,北京海绵城市控股有限公司发起的联合体,与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管委会签约,成立江东新区海绵城市及地下管廊的建设运营主体。在此之前,北京海绵控股联合体先后签约河北望都经济开发区(一期)、唐山高新区的海绵城市及地下管廊项目。北京海绵控股方面介绍,这些项目的战略投资协议总额达200亿元以上,2016年落地实施项目近5亿元。

“北京海绵控股的市场定位为PPP模式资本金提供商。国内一个试点地区完成项目招标后却4个月无法进场,原因就在于没有准备好资本金。”北京海绵控股董事长李国栋说。

对此,刘波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社会资本难以进入,部分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不愿意放弃平台公司的控股权,从而减少分红和治理架构中的话语权。但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海绵城市PPP项目获得额外效益。“PPP项目如果不和产业挂钩很难持续发展,我们去一些地市洽谈,地方政府的引资标准很现实:能给当地带来什么产业、如何形成税收回哺。”李国栋说。

年均投资超4000亿元

与此同时,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有业内人士计算,部分地区实际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可能达到1.5亿元至2亿元。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

建设海绵城市的巨大投资钱从何来?目前中央财政给予各试点城市每年4亿至6亿元专项资金补助。以济南为例,作为省会试点城市,济南市于2015年至2017年共可获得15亿元中央补助资金。相对于巨额的海绵城市建设投入,中央财政补助显然难以支撑。各地也将PPP作为资金筹集的重要渠道。按照预期,鹤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投资32.87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资27.24亿元,剩余5.63亿元资金需靠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来解决,PPP模式所占比例约17.1%。

尽管投资空间大,项目选择多,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仍选择观望。“技术门槛高,项目回报期长,后期风险不清,一般企业不敢轻易尝试。”负责承接了多个试点城市单体示范项目的翟艳云说,即使企业在海绵工程竞标中拿到合同,如果扣掉每年近7%的融资成本,最后也剩不下多少利润。

此外,缺乏稳定收益回报,也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采取PPP模式的最大难题。一个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负责人介绍,不同于地下管廊、污水处理等收费运行项目,一般海绵城市项目属于公益项目,后期运营维护支出较大。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