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以旧换新”机遇 打通旧物“变废为宝”全链条

慧聪水工业网 2025-05-13 08:50 来源:中国环境作者:车昭益

在绿色消费与循环经济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以旧换新”模式从单纯促销手段升级为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载体,其效能不仅依赖前端消费激励,更需后端旧物回收处置体系的完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废旧物资超50亿吨,涵盖电子电器、家具、纺织、汽车等品类。大量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家具未进入规范化处理渠道,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可能引发环境污染。鉴于此,笔者建议通过回收网络智慧化、处理技术标准化、政策激励多元化三管齐下,最终实现旧物变废为宝的闭环。

我国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呈现“小散乱”特征。回收站点主要为个体经营者运营。

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链存在“肠梗阻”。前端回收网络碎片化,不少消费者因回收网点少、流程复杂、价格不透明而放弃“以旧换新”。中端分拣效率低,非法拆解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风险,正规企业原料供应不足。末端再生技术力量较弱,金属等资源利用率低,再生材料品质不稳定制约市场应用。全链条协同不足,亟须体系化解决方案。

政策体系不足制约“以旧换新”推进,回收企业资质标准未全国统一,准入门槛模糊导致处理能力不均;跨省份协同机制缺失,政策执行差异阻碍资源化利用;全链条数据追溯标准空白,滋生“虚假回收”“阴阳台账”等乱象。部分企业利用拆解补贴漏洞“空转套利”,使报废产品二次流入市场,造成财政损失并扰乱市场秩序。由于技术手段不足、执法机制不畅、惩戒力度有限,监管较为薄弱。

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发力

打通“以旧换新”全链条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发力。应加快立法进程、加大科技投入、深化市场教育,使旧物“变废为宝”成为循环经济的典范工程。

构建智慧化回收体系。打造“线上预约+线下履约”O2O网络,整合社区、企业及第三方资源。开发全域回收平台,接入全国网点,提升大件回收时效。建立30分钟响应上门服务,集成预约、估价、轨迹查询功能。部署智能回收仓,通过称重感应和图像识别实现自动分类,联合物业、快递网点设立中转站,完善末端设施。应用GIS和AI算法优化物流路径,降低成本与碳排放,通过智能调度中心实时匹配资源。构建全链路追溯系统,嵌入环境监测防二次污染。建立回收大数据平台,支持产业链分析,衔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提升绿色处理能力。优化设施布局与技术集成,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建设5个—8个国家级拆解分拣中心,集成自动化破碎分选线、AI光学分选设备及智能拆解机器人,形成年处理百万吨级能力。参照欧盟废弃电气电子设备(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WEEE)指令建立动态分级体系,针对8大类32小类物资开发差异化处理流程,确保有害物质处理达标率100%。设立3个—5个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突破稀土永磁材料氢碎回收技术、锂电池直接再生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热解分离装备。

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法》,同步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重点细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家电生产企业须按产品总销量1%的比例缴纳回收处理基金,专项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规范化拆解与资源化利用。制定强制性再生材料使用标准,覆盖汽车、电子等6大行业,建立绿色处理补贴基金,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跨区域监管协作备忘录,建立全国统一的物联网追溯平台,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追踪。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商务、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建设再生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回收数据、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的实时共享,彻底解决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建立绿色供应链认证制度,将再生材料使用比例纳入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对达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支持。培育二手交易平台和再生材料定价机制,推出“以旧换绿”信贷模式,将回收碳减排量转化为质押资产,推动资源高值化利用。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