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 环保产业有三个“多”
一季度,环保产业有点“兵荒马乱”的感觉。
首先,易主的企业明显增多了。博世科、万德斯、深水海纳、太和水……一家又一家环保企业转让股份,变更实控人,类似的情形似乎只有2018年“PPP暴雷潮”时发生过。
其次,打官司的也多了起来。万德斯(又是它)、节能铁汉、正和生态、卓锦股份、金达莱……很多企业纷纷向法院提起诉讼,追讨欠款,应收账款的矛盾逐渐表面化。
第三,“去环保”的企业也不少。起始于去年下半年的这波“去环保”风潮,在今年继续蔓延。同兴环保、天源环保和复洁环保先后变成了同兴科技、武汉天源和复洁科技,环保股估值也进入历史最低点。
这些现象汇集起来,让人感觉整个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期。就好像最近的地球,动不动就要来一场地震似的。
一季度为何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又传递出什么信号?未来,环保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今天,“环保圈”就为大家分析一下。
1、3个月内4起案例
多家环保企业易主
一季度,环保产业的第一多,就是易主多。
1月13日晚间,博世科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宁国市国有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筹划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图片来源:博世科
四年之内,三次易主,博世科的这次交易很快就引起了全行业关注。
到了2月28日,这场大戏终于尘埃落定。南化集团正式成为实际支配博世科最多表决权的主体,并取得博世科控制权,公司实际控制人则变更为广西自治区国资委。
3月6日,深水海纳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李海波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西藏海纳博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安义深水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茂名发展集团签署了《备忘录(二)》。
事实上,这场交易其实起始于去年12月,当时双方已经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与《备忘录》。如果交易完成,深水海纳的控股股东将由李海波变更为茂名发展集团,实际控制人则由李海波变更为茂名市国资委。
3月14日,万德斯又发布公告称,公司际控制人正在筹划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
很快,3月22日,谜底揭晓,这次接盘的竟然是一家汽车企业。万德斯实控人刘军、大股东宫建瑞与奇瑞汽车旗下的瑞源国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转让其持有的万德斯100%股权,转让价款合计为4.13亿元。
▼图片来源:南京万德斯环保
3个月内3场交易,本来以为已经够多的了,没想到这还没完。一季度的最后一天,太和水也要转让了。
3月31日早间,太和水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何文辉正在筹划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公司部分或者全部股份,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故公司股票自3月31日起停牌。
到4月7日,交易落停,何凡、蒋利顺、董津通过北京欣欣炫灿科技中心(有限合伙)受让公司部分股权+表决权方式,将成为公司实控人。
有意思的是,这次转让成了当前A股市场上罕见的超高溢价,价格达高达近4亿元,看来环保股还是有人看好的。
不管怎么说,林林总总,一季度环保企业易主的案例已经多达4起,让人想起了2018年“PPP暴雷潮”时的景象。
当时,也是因为“东方园林发债事件”,引发了“PPP暴雷潮”,由此导致一大堆环保企业易主,后续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2020年以后。
2、5家上市公司诉讼追讨欠款
标的总额超过30亿元
一季度环保产业的第二多,是打官司多。
万德斯的应收账款官司已经尽人皆知了,这起诉讼起始于去年8月,中间双方曾经一度达成过和解。但今年2月5日,万德斯突然又公告称,公司派专人多次与被告周口市淮阳区城市管理局沟通催款,但对方仍未按约履行,所以公司不得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对方并没有如约履行。
▼图片来源:万德斯
催款难,难于上青天。
2月20日,节能铁汉也公告称,公司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申请仲裁,要求贵州钟山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支付本息合计29.09亿元。
随后,2月25日,正和生态又发布公告,因被告长期拖欠工程款项,公司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太原龙城绿地植物园有限公司、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太原植物园支付工程款1.24亿元及利息1192万元,合计1.36亿元。
时间进入3月,类似的诉讼仍然接连不断。3月5日,卓锦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与滕州市城镇土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已经达成调解意向,滕州城投将分6期支付欠款共计2094.81万元。
到了3月24日,金达莱又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芜湖市三峡三期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支付设备和运维款、律师费等共计4540万元。
光是春节过后,就有5家环保上市公司发布公告,通过诉讼方式追讨欠款。
而这几起应收账款官司,加在一起诉讼标的额已经超过了30亿元。
不光是这些中型体量的公司,就连环保产业的“带头大哥”——光大环境,也公开宣称今年要打响“应收账款攻坚战”。
▼图片来源:光大环境
过去,环保企业大多不愿意与业主撕破脸皮,对簿公堂。但随着应收账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提起诉讼、申请仲裁等方式,积极追讨账款。
这释放出一个信号,环保产业的应收账款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矛盾的盖子已经捂不住了。
3、“天源环保”变成“武汉天源”
“去环保”大潮风起云涌
一季度,环保产业还有一个“多”,就是“去环保”多。
这场“去环保”的大潮,其实起始于去年7月。2024年7月,盛剑环境完成工商变更登记,中文全称由“上海盛剑环境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盛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也由“盛剑环境”变成了“盛剑科技”。
▼图片来源:盛剑环境
随后,“美晨生态”变成了“美晨科技”,“中金环境”变成了“南方泵业”,“同兴环保”变成了“同兴科技”。路德环境和朗坤环境的简称虽然没改,但也在公司全称中去掉了“环境”两个字,分别变成了“路德生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朗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进入2025年,这场更名潮仍在继续。3月17日晚间,天源环保发布公告,拟将公司名称由“武汉天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武汉天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也从“天源环保”变更为“武汉天源”。
▼图片来源:天源环保
3月29日,复洁环保也发布公告称,为了更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司业务现状、产业布局及未来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企业核心价值与品牌形象,复洁环保拟对公司名称进行变更,由“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复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及证券代码则保持不变。
又一家企业,去掉了名称中的“环保”两个字。
遥想2015年前后,环保大潮风起云涌,众多央国企、建筑类企业纷纷跨界涌入,大家惊呼“野蛮人来了”。如今,十年一个轮回,“加环保”变成了“去环保”,“小甜甜”也终于变成了“牛夫人”。
4、市场饱和+应收账款危机
环保产业“剩者为王”的时代来了
环保产业的这三个“多”,释放出什么信号?
总的来说,它们都反映出环保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些困境,以及企业的自救。
当前环保产业的主要矛盾,或者说最表面的矛盾,其实就是应收账款。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些企业想到了通过打官司的方式、诉讼的方式,来要回欠款,这也是自然而然的。
而当应收账款问题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之后,仅仅靠打官司这种方式就有点缓不救急了。企业必须要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资金纾困,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的局面,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式。
在此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一些环保企业的易主。从根本上讲,这轮易主潮和2018年的那轮并没有本质区别。无非2018年那轮是PPP暴雷引发的资金链危机,这轮则是应收账款引发的资金链危机。
与此同时,环保产业还有另外一个“隐形矛盾”,可能不像应收账款这么表面化,但也是一直以来萦绕在环保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就是市场饱和。
要应对这一矛盾,就不只是打官司那么“简单”了,环保企业要转型、要研发、要进化,需要久久为功。
所以,在应对这一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了许多“去环保”的现象,这其实是很多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应对传统环保市场饱和,寻求增量的结果。
从这一角度讲,“去环保”是积极的。根据“环保圈”的观察,很多“去环保”的企业去年的年报业绩也都是增长的,这应该也不是偶然。
总的来说,环保产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整个行业进入了一段“新常态”。传统市场饱和这一深层次矛盾,叠加应收账款危机这个“短期矛盾”(希望如此),使得行业出现了剧烈的动荡。所谓的“三多”,也不过是企业为了应对这种动荡局面主动作为的结果。
“三多”的出现,意味着矛盾越来越激化,过去停留在猜测层面的“狼”真的来了。
未来,差不多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动荡和自救仍将继续一段时间。
这是因为,造成这种动荡的两个变量,目前仍没有结束的迹象。市场饱和,解决答案仍没有明确。即使有一些小的“蓝海”,体量也都不大,很难完全替代之前数万亿的环保大市场。
而应收账款,虽然现在政策层也在积极释放一些信号,出台很多文件。但一来政策落地尚需时日,二来政策能否真正执行到位,也仍待观察。
因此,危机解除,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环保企业如果不想躺平,不想被淘汰,就只能卷起来,卷效率、卷成本、卷质量。只有卷得过同行,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幸存下来,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种子选手。
环保产业“剩者为王”的时代,真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