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环境企业突围|技术壁垒与深度协同决定生死局

慧聪水工业网 2025-04-15 14:10 来源:全联环境商会

随着行业竞争白热化与资金链压力的持续加剧,技术型环境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凸显。近期,环境商会观察到,部分上市技术型企业凭借核心技术实现溢价并购,但中小型技术型企业的整体发展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如何破局成为行业长期关注的焦点。

01、技术型环境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

近来,环保行业技术型环境企业被收购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比如万德斯、太和水、深水海纳等,这些收购背后,折射出技术价值、上市公司价值以及市场前景的多重因素。

4月7日,太和水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何文辉与北京欣欣炫灿科技中心(有限合伙)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及《表决权委托及放弃协议》,何文辉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北京欣欣转让太和水无限售流通股13,589,649股,占太和水总股本的12.00%,转让总价为396,545,958元。同时,何文辉将其持有的部分剩余上市公司股份所拥有的表决权、提名权、提案权委托给北京欣欣行使并永久放弃部分剩余上市公司股份所拥有的表决权、提名权、提案权。

本次交易完成后,北京欣欣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收购方北京欣欣的共同实际控制人何凡、蒋利顺、董津。

太和水是一家专注于水下生态修复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生态领域领军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业务主要包括水环境生态建设和水环境生态维护两大类业务。2021年2月,太和水在沪市主板上市。但上市后业绩持续不振。财报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太和水营收分别为2.05亿元、1.83亿元、0.9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2.87亿元、-0.36亿元。除此之外,公司面临股东内斗、财务造假、甚至是退市压顶等多重雷暴。

如今,作为“水生态修复第一股”,太和水溢价两倍卖出,说明即便企业短期经营承压,其技术价值仍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吸引力。太和水在水环境生态建设和维护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尤其是在水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其技术能力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尽管近年来公司业绩下滑,但其技术积累仍被视为潜在的市场价值。

当然,对此,也有投行人士从资本运作角度解读,他表示,随着A股并购潮起,壳资源变得愈发抢手。市场上不乏资本掮客化身接盘方“摘壳”的情况,其本质是围绕壳资源利益链的博弈。卖方高溢价转让所持股权,除了可以将溢价当作壳费,还可以借此给市场一种该股股价存在大幅上涨空间的预期,为其手中剩余股份的升值来铺路。

前不久,万德斯的股权转让案例也获得关注。作为行业里老牌技术型企业,万德斯专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和工业废水零排放的技术型企业,万德斯拥有高效抗污堵“MBR系统+纳滤+反渗透”技术,以及智能“两级DTRO”膜处理技术。这些技术在资源化利用和节能降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其在环保行业内的竞争力提供了支撑。2020年1月14日,万德斯科创板上市。

今年3月,万德斯被奇瑞旗下的瑞源国际收购,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技术协同与战略价值。奇瑞集团通过瑞源国际战略入股万德斯后,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布局。双方将深化汽车产业升级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合作,加速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构建多领域、深层次的战略协同关系。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尽管环保行业整体处于低谷期,但技术型环境企业的上市平台仍具有较高的资本价值。对于国资或战略投资者而言,这些企业的技术潜力和市场前景是吸引其溢价收购的关键。

02、技术型企业的资源整合与技术突围

在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中小型技术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行业整合与洗牌仍在加速。

之一,资金链困境。随着资金压力在整个行业的蔓延,应收账款导致技术型环境企业现金流短缺正在持续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甚至成为生死线。

之二,盈利能力困境。技术型企业普遍存在“有量无利”的现象。尽管销售规模增长迅速,但主营业务的盈利水平却在绝对下降,甚至亏损。这主要是因为高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客户结构风险等因素。此外,技术型企业往往依赖少数大客户,一旦这些客户流失或减少订单,将对营收造成较大冲击。

其三,技术突破困境。企业在主力技术之外需要储备一定比例的前沿技术和新范式,以应对技术变革的频繁性。然而,技术突破的高投入与高风险使得企业在产业化之后面临技术瓶颈与创新天花板,也在进一步放大预期收益的折减。


出路在哪里呢?资产买卖与资源整合是中小型技术型企业的重要选择之一。

技术出售是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对于那些拥有核心专利但资金链紧张的企业,通过出售技术或专利,不仅可以获得资金支持,还能为技术找到更合适的落地场景。此外,战略投资也是中小型技术型企业的重要出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企业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借助资本方的资源与渠道,拓展市场空间。此外,那些经营状况较差、难以持续发展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清算。

然而,这些都并非长久之计。对于中小型技术型企业而言,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跨行业协同才是突围的根本路径。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环保行业,技术迭代的速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企业可以保持技术领先性,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同时,跨行业协同也为技术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例如,某些企业通过将核心技术应用于能源、材料等新兴领域,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这种“技术平移”的策略,不仅拓展了市场空间,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  

环保行业技术型企业正站在关键十字路口。一方面,企业需构建技术壁垒,通过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性。另一方面,企业需探索技术平移,将核心技术应用于新兴领域。

未来,环保行业集中化与专业化趋势将加速,技术型企业的价值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能力,而是与产业链上下游、资本方及政策导向形成深度协同。唯有在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中找准定位,企业方能在行业变革中破局重生。

2024年6月,为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构建协同联动产业新生态,环境商会联合50余家领先企业共同发起“环境产业链伙伴计划”。伙伴计划旨在凝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这个计划里,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型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的含金量还在持续上升,产业发展平台期,环境商会也希望和企业携手同行,报团取暖,共克时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