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水淡化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海水淡化行业市场需求的旺盛主要受到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驱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急剧上升。同时,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短缺也是推动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以及碳酸铵离子交换法,应用反渗透膜法及蒸馏法是市场中的主流。
海水淡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科研机构在进行着海水淡化的研究,有数百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工作。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天可以生产几千、几万甚至近百万吨淡水。水的成本在不断地降低,有些国家已经降低到和自来水的价格差不多。某些地区的淡化水量达到了国家和城市的供水规模。
我国海水淡化从1958年电渗析海水淡化开始,经过60多年几代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基本成熟,并逐步建立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体系。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大连、唐山、日照、舟山等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和海岛地区着力推进海水淡化在石化、核电、钢铁等行业应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已经为缓解我国资源性缺水和水源性缺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中国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工作,海水淡化作为重要内容已被列入国家规划中。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并日趋完善,且随着装置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及水价机制的改革,利用淡化海水已具备大力发展的经济条件。淡水危机及成本优势的逐渐显现使得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加快。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不到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90%城市地下水受不同程度污染。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达到252.3万吨/日,同比增长7%。从规模看,万吨级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230万吨/日,占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的比重高达92%;千吨级及以上、万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规模20.83万吨/日,约占8%的市场份额;千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较小。这些工程主要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0个沿海省(区、市),其中浙江、山东和河北三个省份的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合计占全国总规模的75%以上。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显示:
全国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布在沿海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岛,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高耗水行业;生活用水则主要集中在海岛地区和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从增长情况来看,2023年有5个省份的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实现增长,其中福建省同比增长26%,增速位列第一;山东省同比增长18%,增速位列第二;广东省同比增长10%,位列第三。
目前,全国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应用的技术包括反渗透、低温多效及多级闪蒸3种技术。其中,反渗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截至2023年底,全国应用反渗透技术的工程规模约占全部工程规模的2/3,数量占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全部数量的88%。此外,低温多效技术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方面,海水淡化行业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包括国内外多家企业在内的众多参与者都在积极争夺市场份额。
海水淡化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膜技术的革新、能源利用的优化、集成系统与智能化管理等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国际合作也将成为推动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国与纳米比亚等国的淡水合作项目已经签署或正在推进中,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水资源管理中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海水淡化行业市场规模正在持续扩大并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技术不断进步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市场需求旺盛并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竞争格局多元化并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以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