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如何资源化利用?看看建德的“秘诀”

慧聪水工业网 2024-01-30 08:51 来源:中国环境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韦璐

日前,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以下简称土壤司)近日就《指导意见》发布答记者问,进一步阐释其背景、主要内容。关系农村生态与农民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再一次受到大众关注。记者注意到,在土壤司编制的《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中,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赫然在列。从避免污水直排,到实现资源化利用,再到对污水处理终端升级改造,建德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找到了自己的秘诀。

避免直排 生活污水呼唤更好的处理模式

在城市 ,洗菜水、洗碗水、洗衣水、洗澡水、厕所水……这些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通常经由特定管网汇集在一起,再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但在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置是一道棘手题。

污水横流必将影响农村人居环境。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印发,要求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9年,多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2021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乱倒乱排将得到管控。

《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以改变污水造成的脏乱差状况和环境污染,杜绝未经处理直排环境为导向。这也推动各地积极探寻更好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置方式。

资源化利用或为之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择途径。

“当前,水资源短缺正在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挑战,节水也成为全社会的必然选择。节水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节流’,即控制用水量和用水强度;二是‘开源’,即增加水资源供给。”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对记者表示,“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无疑是在城市和工业实现再生水利用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开源’新方式。经过合适的处理,污水也能变成资源。”

在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有声有色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记者了解到,水是建德发展的根脉。“母亲河”新安江自建德境内穿流而过,对当地农业灌溉、水资源供应和水力发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片依水而生的土地,破解水问题也毫不含糊。

建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白酒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建德市葛塘村,许多村民一直保留着酿酒、制作豆腐及腌菜等传统习俗,此类农副产品加工会产生高浓度废水。这些废水的无序排放,易造成村内水环境的生态性灾难;而进入污水处理终端,又易造成终端设施瘫痪。

进退两难之际,为有效破解高浓度废水处理这一难题,葛塘村探索开发“定点加工—集中收集—异地处置”模式,在村中建立一座“农副产品集中加工中心”。村民酿酒、豆腐制作、腌菜等生产统一到中心进行加工,同时为加工中心配套建设了调蓄池,用以收集产生的高浓度废水。

“当加工产生大量废水时,由镇村协调吸污车运往就近的污水处理厂处理;产生零星废水时,则根据污水处理终端运行情况,分批次缓慢进入终端设施进行处理。”建德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专职副队长琚志华告诉记者,这一模式既保护了周边生态环境和终端设施,也维护了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梯次利用 让污水释放生态与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助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对记者分析,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物质和病原体等,如果不加以处理直接排放,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但通过不同方式的处理,其中的有机物等可以转化为沼气、肥料等有价值的资源。沼气可以作为农村生活能源,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肥料可以提高农田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因此,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既可以有效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周迪说。

在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依托“梯次”理念,因地制宜试点开展了污水“分级处理、分级利用”模式,即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营养、用水区位环境敏感性、农户用水习惯等差异,将不同处理程度的污水进行最大可能的资源化利用。

“污水分级利用分为前、中、末段回用。前段是少部分生活污水通过多功能检查井过滤,除掉垃圾后,进入人工浇灌池,由农户根据需求自行用粪瓢等浇灌果园、农田;中段是污水经一级AO处理后,通过中段回用水池和管道系统,输送至农户果园现有灌溉渠口处,每户设置一个回用水阀门,由农户根据需要打开阀门,对果园进行浇灌;末段是污水经处理设施全流程处理后,通过末段回用水池及喷灌滴灌等设施,将尾水回用于果园、绿化、景观水塘等。” 琚志华告诉记者。

“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这包括合理的预处理、生物处理和后处理技术,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并达到再生水的使用标准。前段人工浇灌、中段水肥灌溉、后段喷滴灌、淤泥还林等,这一模式既可降低污水处理能耗,有效减少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又能将现有污水治理终端打造成资源全面利用的绿色低碳型设施。”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通过“分级处理、分级利用”模式,镇头村年利用水肥资源达2.6万余吨,污泥还林约6.5吨,节省氮、磷肥3.6余吨,减少运维电费支出1.5万余元,经济效益显著。

邻避不再 处理终端站化身村民休闲公园

更值得一提的是,镇头村在污水终端站点探索“终端设施环境融合”模式,充分结合村庄特色,打造景观花园式的“河谷净水公园”,很快成为村庄又一旅游亮点。琚志华告诉记者,如今村内已有民宿床位60余个,年接待游客超3万次,村旅游收入超300余万元。

图为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污水终端站点。

从污水终端站,到网红打卡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优雅转身”在建德并不罕见。

建德三都镇三江口村结合村落整体环境,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设施进行布点造景,打造实用型景观亮点,与村庄周边环境完美融合,推动公园式的终端站点建设,让终端站成为村民、游客休憩、游玩及网红打卡地。项目建成后,已成为周边农户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

与之类似,乾潭镇下梓村农污终端站点,利用村委对面原有的大面积闲置空地、池塘等,将周边小规模站点合并,利用原有泥土房作为设备房,同时融合周边的假山、凉亭、健身区等,为村民打造休闲、娱乐一体的下梓公园,实现了设施站点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广受居民好评……

过去,农村污水处理终端站点虽是不可或缺的民生项目,但由于和各种污染物打交道及异味的产生,往往让其成为典型的“邻避项目”受到周边村民的排斥。如今,设计技术和理念的升级,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记者注意到,本次《指导意见》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评判提出了三条基本标准,“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为多数村民群众认可”亦成为一条标准。同时,在污水处理三项基本原则中提出,要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问效于农”。这都更加突出农民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周迪提到,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缺乏专业维护和管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置效能,除加强技术支撑外还应带动农民参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指导意见》强调,在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建设过程中,管网走向、设施建设位置等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鼓励设计单位、生态环境部门、建设施工单位、基层乡镇政府、村民代表等5方共同进行全面、细致摸排后研究确定。

记者了解到,在农村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运维方面,三都镇组建了一支村民抢修队应对管网断裂、堵塞等紧急情况,做到小毛病24小时解决,大问题48小时解决。“应急队均由村民组成,在管网建设时,除了监理公司的专业监督,村干部实行与项目实施同步监督,确保管网有过硬的质量,在管网建设后,保障‘售后’服务,解决管网问题。”琚志华告诉记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