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污水厂运行优化管理(十六)
在污水厂的工艺流程中,沉砂池一般作为预处理段的最后构筑物,污水经过这里就全部完成了预处理的工艺功能,包含污水位置提升、浮渣拦截、砂粒去除这几项功能。通过预处理后的污水在不同的污水厂会有不同的工艺路线选择,一种是直接进入到生化系统,开始生物处理过程,一种是进入到初沉池,再经过一次沉淀过程,还有一种是进入到调节池,进行水量的调蓄分配。这些不同的工艺会根据各地区污水收集制式、污水成分、污水处理深度进行不同的布局选择,接下来会对不同的布局选择进行相应的优化措施的探讨。
首先来看进入到调节池的工艺路线。调节池在市政污水中并不是必要的存在,因为市政管网敷设面积大,管道距离长,天然的形成了一个在城市地下的污水调蓄池,管网的终端可以通过液位的调节来保持污水厂进水的恒定水量,但是由于很多城市的污水管网中有较多的复杂来源进水,导致污水管网中常年保持较高的水位,占据了管网内的空间,也就缩减了污水管网的调蓄能力,而雨污合流制的管网体系更是导致大量雨水进入到污水管网内,这样污水管网的调蓄能力就更加降低了。在降雨期间,多数城市会出现雨污混合的污水外溢的情况,而且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城市硬化地面增加,这种外溢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城市建设部门所能采取的较为经济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污水厂内建设初雨调蓄池,这样可以接纳一部分初期雨水和污水混杂在一起的污水,降低降雨初期对环境水体的污染,利用雨水调蓄池调蓄的雨污混合污水,也可以在降雨结束后,分次和后续的污水混合后进入到生化系统进行处理。
除去上述的工艺功能来说,污水厂的调蓄池的工艺功能还有水量调蓄以及雨水调蓄收纳和水量调蓄两个类型,作为污水厂的运行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污水厂内设置调蓄池的具体工艺功能,在运行中采取相应的优化管理措施。
首先来看作为雨水调蓄的调蓄池的工艺优化管理措施,作为雨水调蓄池的是针对降雨初期大量雨水进入到污水管道内,造成管道内污水迅速增量,超过污水提升泵的提升水量和生化系统的处理负荷的情况下设置的污水厂内的水量调蓄池。从这个工艺功能来看,污水厂内的雨水调蓄池应保持在非雨天气下的空置,这样才可以在降雨期间达到最大的容纳能力。作为污水厂的管理人员来说,这一点可能在实际运行中被忽略,雨水调蓄池被作为了污水厂的调蓄池使用,通过预处理的污水直接进入到雨水调蓄池,再经过调蓄池进入到后续处理构筑物内,这样长期保持雨水调蓄池内的液位,会降低降雨期间的雨水调蓄能力,失去建设的意义。污水厂在运行管理中,应确保雨水调蓄池的雨水调蓄功能,而不能增加其他的功能,造成原有设计功能的失去。
从工艺管控上,需要设置不同的管路和阀门来进行雨水调蓄池的投用,在非雨天气里,进入到雨水调蓄池的管路上的阀门或者水泵出水总管上向雨水调蓄池注水的阀门应处于关闭状态,保证非雨天气下的污水直接进入到污水处理的后续单元中,在降雨天气下,应根据降雨雨量大小,时间长短,污水厂提升泵房液位上升的速度,综合确定开启雨水调蓄池阀门的时间点,这项工作需要运行人员总结多次降雨进入污水厂的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来确定,应收集整理每次降雨的气象信息,并结合污水厂内降雨后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曲线,确定不同的降雨量下进厂污水的变化情况,这样就能为今后的雨水调蓄池的开启时间点做出基础的数据积累,从而实现雨水调蓄池开启时间的优化。在开启进口阀后,直到调蓄池内蓄满或者降雨停止以后,关闭调蓄池进水阀门。如果调蓄池已经蓄满,未停止的暴雨带来超过调蓄池库容的雨污水需要通过厂前的溢流阀门进入到水体内,在开启超越阀门前,需要向地方主管部门提供雨水调蓄内的水位情况,降雨情况,提升泵房液位情况等相关数据,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降雨结束后,应开启雨水调蓄池内的污水提升泵,将雨水调蓄池内的雨污合流污水提升后和进厂污水混合进入到生化系统内。这个期间应通过安装在调蓄池内的搅拌器进行雨水调蓄池内的污水匀质化,同时需要进行调蓄池内的水质化验,根据化验结果、进水的化验结果计算合理的配比,在初期不具备指导数据时,可以预先设定为20~30%的比例,并在夜间进水水量低,水质高的时间内提升,直至将调蓄池内污水提升完,调蓄库容完全释放后结束,在此期间要注意运行数据的积累,经过多次的运行数据积累后期根据提升水量后系统的变化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降雨期间会将大量的街道雨水篦子、雨水管网中积存的泥沙冲入到污水内进入到污水厂内,预处理段在大水量负荷下很难有效的将这部分泥沙全部去除,也就导致降雨带来的大量泥沙会进入到雨水调蓄池内,要注意搅拌器的开启保持雨水池内的匀质,在雨季过去后,应及时清理底部淤积的泥沙,避免雨水调蓄池的池容缩减。
雨水调蓄作为城镇污水厂与雨污合流管网完全分离改造前的过渡构筑物,在一些污水厂内也有建设,在运行中要针对性的进行优化管理,确保雨水调蓄的工艺功能的发挥,实现工艺作用。
后续将继续围绕污水厂调蓄池的优化运行展开讨论,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