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高海拔地区污水如何处理?这个村给出零动力解决方案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科技在深入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在近日召开的四川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二期)中期调度会暨四川省黄河驻点工作推进会上,国家长江中心、国家黄河中心副主任宋永会指出。
如何在黄河保护中发挥科技的作用?为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中国环境报记者跟随国家黄河中心“生态环境专家黄河行”调研组共同走进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安宏村,实地探访黄河保护之中的科技奥秘。
安宏村地处黄河上游,海拔约270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高海拔地区。这里有一套特殊的污水处理设施。“这套污水处理设备不仅解决了高寒高原地区温度低、冬季长流水的问题,还通过零动力的运行方式降低了运维成本。”阿坝州驻点科技帮扶牵头单位负责人、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省环科院)副院长龙泉介绍。
位于河边的污水处理设施。 任靖摄
“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温度低。”龙泉介绍。一方面,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污水处理设施难以稳定运行。“处理污水需要依靠微生物的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这一反应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在6℃以上。”但时值九月,当地最低温度就已经接近0℃,温度极低。
另一方面,气温低导致冬季“长流水”问题突出。“洗手、洗菜、冲厕所都需要用自来水。但是气温低导致管道容易结冰,需要一直开着水龙头才能防止水管冻上。”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春告诉记者,“这就导致污水进水浓度偏低,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不足,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
其实不只是在安宏村,整个阿坝州污水处理设施都面临高寒低温、技术短缺的问题,区域内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约30%,仅为全省平均水平一半。
为此,四川省环科院采取的措施是“深埋”——管网被埋在1.2米以下的地底,设备被埋在冻土层以下,以达到保温的效果。同时,污水处理站采用“化粪池+厌氧生物膜法”,选取辫带式填料,提升污水处理效率。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安宏村生活污水中总氮的含量从处理前的20—30mg/L降至7—8mg/L。
值得一提的是,污水处理站在建设过程中,更是因地制宜,利用山地地形达到零动力处理污水。“我们在村里进行了实地走访,根据地形把村子划分为5个区域,共修建5m³/d无动力处理站3座,18m³/d无动力处理站2座。每个区域的污水都能利用高差流到最低处,进入污水处理设备。”王春指出。
每个污水处理站点对应的范围。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我们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都比较紧缺。”当地负责人介绍,“零动力的方式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缓解了我们的经济压力,我们非常感谢黄河中心以及环科院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将持续为阿坝州提供科技帮扶,开展技术指导、提供科学建议,为四川科学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龙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