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我国核应急管理体系如何设置?公众应急怎么做?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核应急是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近日举办的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核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会议上,中核集团安全总监胡学义说。
核电是清洁、安全的能源,发生事故的概率极低。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将事件分为7级:1—3级称之为“事件”,4—7级称之为“事故”。迄今为止,世界发生了3次核事故,分别发生在美国、苏联和日本。出于有备无患、防患未然的考虑,普通公众仍需要了解、学习如何开展核应急工作。
那么,我国核应急管理体系究竟如何设置?公众应急怎么做?
我国构建了三级核事故应急体系
核应急是为了控制核事故、缓解核事故、减轻核事故后果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行为,是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各方协同、统一开展的应急行动,以避免核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
核应急是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记者了解到,我国已经构建起了国家、省市、核设施组成的三级核事故应急体系。
在国家层面,一方面,建设了国家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建设辐射监测、辐射防护、 航空监测、医学救援、海洋辐射监测、气象监测预报、辅助决策、响应行动等8类国家级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核应急培训基地。
另一方面,建设国家级核应急救援力量。组建30余支国家级专业救援分队。军队是国家级核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支援地方核事故应急的职责使命。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严重核事故,中国将组建一支300余人的国家核应急救援队,主要承担复杂条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击抢险和紧急处置任务,并参与国际核应急救援行动。
在省级层面,我国设立核电站的省(区、市)均建立了相应的核应急力量,包括核应急指挥中心、应急辐射监测网、医学救治网、气象监测网、洗消点、撤离道路、撤离人员安置点等,以及专业技术支持能力和救援分队,基本满足本区域核应急准备与响应需要。省(区、市)核应急指挥中心与本级行政区域内核设施实现互联互通。
按照国家要求、参照国际标准,我国各核设施营运单位也都建立了相关的核应急设施及力量,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通讯设施、应急监测和后果评价设施;配备应对处置紧急情况的应急电源等急需装备、设备和仪器:组建辐射监测、事故控制、去污洗消等场内核应急救援队伍。核设施营运单位所属涉核集团之间建立核应急相互支援合作机制,形成核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等支援能力等。
为了充分保障核安全,我国核电站选址、建造,到运行、退役实行全过程安全管控。换句话说,就是在核电站设计上采取保守原则,留有足够的安全裕量,构建三道安全屏障、专设安全设施、事故处理程序、核应急准备组成的纵深防御体系。同时,建立充分的管理体系保障、环境监测保障、应急保障,确保安全运行。
图为我国核应急组织体系
不断升级核事故应急能力
加强核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对保障核安全,推动核能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胡学义在会上指出,应重视核应急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核应急管理与数字化转型相结合。
记者了解到,按照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也为了持续提高核电厂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我国核设施营运单位的应急技术、应急能力等不断迭代更新。
比如,开展全国核设施及周边区域辐射现状水平航空调查,建立航空监测数据库,开展大范围核应急辐射监测预警及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加强核应急基础和核应急技术应用研究,推进核应急装备研发应用,在各核电厂增设改造移动电源、移动泵等应急设备设施;持续推进新型反应堆应急计划区优化、核应急事故源项、污染物精细化扩散模拟和后果评价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开展先进的、集成的、系列化的人员防护装备、辐射远距离探查和操作装备、复杂条件下的核事故应急处置机器人、去污洗消装备、回收装备等研制并推广应用等。
公众如何科学应对?
尽管核应急是由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各方协同、统一开展的应急行动,但并不表示这与普通公众没关系。
记者查阅科普资料发现,公众听到核应急警报后,要首先做到保持镇定,服从应急指挥指令,并定时定量服用稳定性碘片,减少碘—131对人体产生的放射性危害。同时要注意的是,我们家中常见的碘盐,并不能代替碘片起到减轻辐射的作用,不要因慌乱或谣言而随意服用。
遇到要撤离的时候,带最少的生活必需品,选择便于疏散的鞋子,穿长袖长裤,并扎紧“三口”,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离家时切断水、电、煤气源,锁好门窗,服从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如果衣服皮肤被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要用流水彻底清洗。
总之,我们应避免恐慌情绪,要关注政府网址及媒体信息,尽可能随时获取政府部门有关的决定和通知,正确了解核事故的处理过程,切不可轻信谣言和小道消息,自乱阵脚。要相信我国的核应急能力和水平能够保障环境和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