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矿涌水必须坚持系统治理
在采矿区,矿涌水很普遍,也是治理难度较大的污染类型。所谓矿涌水,是指矿山建设或生产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地质构造破裂等原因,导致地下水突然涌入矿井或矿山工作面的现象。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汇入后,也都可能成为矿涌水的补给来源,增加水量。矿涌水的出现,会给矿山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流经矿区的涌水往往含有多种污染物,会导致受纳水体的水质超标,特别是水体颜色会发生变化,引发周边群众的关注,有时还会带来社会问题。因此,将矿涌水治理到位十分重要。
大量实践表明,对矿涌水的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过去,对源源不断的矿涌水,往往通过河道收集,再在低洼处建净化设施处理,这种被动应对,对所有来水“照单全收”的思路,导致后续运行成本相当高,财政资金难以承受。
系统治理矿涌水污染,首先要在源头减量方面下足功夫,也就是开展矿区地下水流域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了解矿涌水的来源和流动情况,通过源头封堵或疏导,采取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等方式,达到从源头减少水量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合理的排水系统、将地下水回灌等都能有效控制地下水汇入矿涌水中,减少末端污水处理规模。
系统治理矿涌水的第二步,是充分利用自然河道,合理引流矿涌水,避免其对矿山生产带来影响。另外采取强化自然降解等方式,在河道内进行过程控制,削减一定的污染负荷。这段河道就是一个反应器,具有深入研究价值,可以进一步降低整体处理成本。最后,需要优化设计,完成末端的高效低成本治理,确保效果。当前比较成熟的可用技术包括PRB(可渗透反应墙技术)、无动力滤床等,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滤料。
矿涌水治理涉及多学科的联合,尤其是在源头减量方面,应发挥煤炭、地质、有色等系统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历史资料和现场勘察结果,对每一股水进行分类处理,该堵的堵,该引走的引走,只将污染水体汇集起来进行治理。同时,针对矿区缺电、交通条件差等现实条件,多采用光伏发电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努力实现能源自给、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矿涌水治理就像一场接力赛,第一棒的源头减量效益最明显,要充分挖掘潜力;第二棒是自然河道,也有改进空间;最后一棒比较经典,但针对矿涌水污染相对单一的特点,要进一步优化设计。每一棒都能从不同角度减少矿涌水的水量或改善水质,坚持分阶段协同发力,矿涌水污染治理便能尽早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