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湿地20余年治理修复 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慧聪水工业网 2023-08-02 08:54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郑航

福建闽江口湿地是位于闽江入海口的一片天然湿地,这里潮汐相拥、物产丰富、芦苇摇荡、候鸟纷飞。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修复,已从县级保护小区发展为国家级保护区。2021年,闽江口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202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同年作为核心区域申报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弘扬了生态文明理念,守护了一方净土。

法规保障,规划引领。闽江口湿地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修订了保护区管理办法。所在地长乐区也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性文件。2021年,通过国际招标,邀请国际一流的生态景观规划团队把脉指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态保护提升作出规划,科学、有前瞻性地夯实湿地保护和融合发展之路。

在法律保障、执法护航方面,管理处与福州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公检法系统单位共同创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司法保护基地”“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检察联络室”,共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制度,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保护优先,修复生态。近年来,长乐区在湿地周边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的大规模流域整治,对流入闽江口主要小流域进行污染治理。在湿地海边持续开展海漂污染物治理工程,同步监测鸟类生活状况,年清理海漂污染物150余吨(干重)。

为治理互花米草同时保障生态安全,不惧复杂选择了“刈割—旋耕”及人工拔除除治方法。自2017年开始到2021年,4年时间完成了全部4590亩互花米草除治,第一块成片治理的滩涂仅两年多时间就基本恢复了湿地原生态。

结合环境整治项目,管理处对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内3197亩养殖塘开展全面“退养还湿”,将退养池塘改造成生境多样的高潮位水鸟栖息地调节区。

科研支撑,科学保护。以各类专项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调动各方科研力量,形成湿地生态系统科研项目的闭环。多家研究机构、团队与管理处一起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观测、监测、保护工程。2022年福州市滨海湿地生态研究中心注册成立,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一系列科研项目成果应用促进了保护、发展和运营实践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聚焦宣教,开放合作。积极通过各类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案例、自然界生动故事和湿地自然生态规律。每年根据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和候鸟栖息特点,开展摄影比赛、各类领域生态宣传片拍摄制作等生态教育宣传活动。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国际海岸清洁日”等举办主题活动,全方位开展湿地生态研学。与相关机构联合启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平均接待各类参观学习团体300批次3.6万多人次,吸纳志愿者3000人以上。

百姓共享,文化涵养。自2018年起,着眼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和景观效果,打造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方面有效地缓冲了保护区人流管控压力,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与社区和公众共享生态建设成果。结合A级景区创建工作,着重做好公园软硬设施水平提升、重点景观打造、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等工作,使湿地公园成为远近旅客体验滨海湿地生态的前沿和周边居民的公共客厅。

在长乐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有意识地深入参与以湿地为中心的周边村镇发展规划。以生态产业带动周边提升,鼓励周边村镇发展民宿、观鸟、餐饮等配套服务。助力周边村镇“一产转三产”,累计租赁流转乡村鱼塘并改造为水鸟栖息地共499亩。长年聘请周边居民担任湿地巡护员及保洁员,并通过设置公园摊位专区进行合理管控,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131人。

在和周边村庄干部群众的座谈交流中,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做法,引导村民转变发展思路。让村民们不仅享受美好的生态环境,还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康养产业。营造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让曾经的乡镇企业密集区有了良好生态意识,以生态引领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作者系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