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污水处理:乱局与变革
导语:工业污水处理的本质是水处理企业帮排污企业端牢饭碗,而不是排污企业给水处理企业赏饭吃。
严格来讲,以我国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提供环保配套服务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可以有良好的发展和可观的市场。
但由于发展历程不足等因素,环保各细分领域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现阶段一部分领域注定要在乱局中突破、在变革中发展。
对于参与其中的环保企业,既有面对乱局的煎熬,也有乱中取胜的机遇;因此,处境不能说是顺境,也不完全是逆境,这是很多环保细分领域的境况。
以园区污水处理为例,尽管仍然存在制度完善等优化空间,但这一细分领域在进入变革的快车道。
据青山研究院对 2020-2023 年园区污水处理中标项目统计,该类项目中标数量和总金额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工业污水处理是水处理的重要细分领域,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21 年中国工业用水量为 1049.6 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 17.7%,污水处理需求显著,其中以园区污水处理为代表的集中式处理是重要模式之一。
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不断增多, 带动了中国工业废水处理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质处理、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的趋势日益显著。
本文是青山研究院在“工业环保市场”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关于这个专题的研究成果会陆续在青山产业评论上发布,青友们保持关注,希望这个系列的专题研究能对大家了解工业环保市场带去帮助,也欢迎大家文末留言探讨园区污水市场的问题及趋势。
01 监管变革,排污企业亟须端牢饭碗
在工业园区治理的发展中,最难的是理念的修正以及供需关系的确立,这两点改变是园区治理发展的核心脉络。
监管不实的时候,在排污企业眼里,治污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成本支出,因此能逃避就逃避,最多是做个样子对付一下,而提供专业服务的环保企业往往处在对立面,合作极难开展。
这本质上是监管缺失导致需求不成立,在这一底层逻辑之上乱象频仍,以至于在一些污水治理的供需关系成了排污企业赏饭给环保企业,这显然是一种畸形关系。
随着环保督察、排污许可证、垂直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污染排放标准提高等制度变革,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需求逐渐变得真实迫切。
由于在园区经济大放异彩的过程中,管头不顾尾的问题大量存在,因此当政策监管的口子真正收紧之后,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的问题近几年开始集中爆发出来,尤其是“水十条〞出台后,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明显加速。
水十条〞等刚性政策的落地,让工业园区方以及排污企业真正绷紧了水处理这根弦,因为达标开始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比如,2017 年河北唐山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园区因未完成《水十条》规定的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任务而被撤销的省级开发区。
监管的巨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排污企业对于污染治理的态度,供需双方的关系得以摆正,双方的关系不再是排污企业给水处理企业赏饭吃,而是水处理企业帮排污企业端牢饭碗。
在此之后,有关制度逐渐完善,园区污水治理开始快速步入正轨。
2019 年,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发改委便提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中提出,工业聚集区应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要求可能影响城镇污水厂出水稳定达标的工业企业要限期退出。
2019 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通知》,其中明确选择一批园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并且对各地区的主要污染产业作了规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在钢铁、冶金、建材、 电镀等园区开展第三方治理,长江经济带重点在化工、印染等园区开展第三方治理,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在电镀、 印染等园区开展第三方治理。
园区污水处理破局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明晰各方责任。2020 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要求依法明晰各方责任:城镇(园区)污水处理涉及地方人民政府(含园区管理机构)、向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纳管企业)、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等多个方面,依法明晰各方责任是规范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了《江苏省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质处理工作推进方案》,旨在加快推进省内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
《方案》提出各地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苏锡常等环太湖地区、宁镇扬泰通等沿江地区,分别于 2024 年、2025 年实现应分尽分;徐连淮盐宿等淮河流域地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等有条件的园区 2025 年底前全部实现应分尽分。
该方案进一步提出,工业废水总量超过 1 万吨/日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或者工业废水纳管量占比超过 40%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所在区域,原则上应配套专业的工业污水处理厂。
分类分质的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根本性消除市政污水处理厂因为上游状况引发系统崩溃的风险。此外,部分可生化性好的工业污水纳管条件的放宽则可补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碳源,进而从运营角度降本增效,提升水务运营端收益。
以上述政策层层推进的情况并结合青山研究院调研,可以看到两个趋势:一、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在加快;二、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趋势显著。
02 模式闭环,园区污水治理赛道升级
在园区污水治理的相关方中,排污企业想省钱、环保企业想挣钱、园区方想要政绩,三方的诉求和目标如果不能形成统一,事情就非常难办。
可见园区污水治理的成熟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经过“十三五”和“十四五”前两年的发展,园区污水处理领域在园区规划、配套服务、政策投资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
1、园区模式成熟,工业污水处理“由点汇面”
一直以来,限制园区污水处理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园区的前端规划。很多时候,由于前端规划埋下的隐患太大,给后端后期造成了几乎不可逆转的硬伤。
一个园区在污水处理环节百般困难的本质原因在于前端的规划和管理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而运营良好的园区大都有比较好的规划管理、真正实现了产业集群效应。
有些园区在开发建设中缺乏对园区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没有形成产业聚焦效应,入园企业的大杂烩使得污水水质成分复杂,这给后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和运营维护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再比如,一些园区前期招商引资不成熟,闲置率较高,最终导致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出现设施设备“晒太阳”、投资亏损等现象。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工业园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工业企业建设从点状式分布向聚集式工业园区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实践多元化的工业污水处理模式,推动了工业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据青山研究院调研,以园区模式协同推进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比如,在长江大保护中,将化工等企业集中起来入园区统一进行第三方治理是重要途径之一。
2、配套产业成型,专业服务能力“从有到优”
可行的技术方案是很多领域实现破局的关键,在工业水处理领域技术也是关键。
但由于长期的乱局,工业污水处理的配套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有时候真需求遇不到好方案,有时候好方案遇不到真需求,这导致供需双方的关系发生了畸变。
一些时候,水处理技术方案、配套产业被无端钉在了批判的标靶上,似乎这个领域的问题和乱象都出在提供服务的企业身上,这是业内一个十分严重的弊病。
一方面水处理企业在现阶段的园区污水治理合作中,仍然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另一方面,行业中不乏专业能力出色的水处理企业,而市场很多时候并不以此分配。
据青山研究院调研,在工业污水处理方面已经具备一批解决问题的优质企业和高质量方案(后续将会结合具体案例为大家做深度解读)。
总体而言,产业端已经初步具备支撑园区污水处理的能力。
3、政策趋势利好,第三方治理需求“由弱到强”
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工业废水处理进入加速阶段,第三方环保企业治理市场有望进—步扩大。
一是在刚性政策的倒逼之下,排污企业违规排放以及自行处理模式面临的风险日益加重,为了规避环保风险,工业企业有必要将工业废水处理项目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环保企业。
二是在政府规划层面越来越倾向于将工业企业以园区的模式集中规划管理,同时配套建设或升级园区污水处理厂设施,并委托第三方环保企业来运营管理。
三是中国的工业领域正处在淘汰落后产能和集中化的趋势下,大型工业企业和工业产业聚集区趋于将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交给第三方运营。
综合以上情况看,中国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其中,工业园区水处理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并保持在千亿元水平。
随着上述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意味着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在模式上真正实现闭环,园区污水治理赛道正在迎来升级。
注:对于环保产业在历史转折期的演变趋势和发展机遇,青山研究院基于环保企业实战参考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趋势洞察报告》做了系统复盘,对此需要深度了解的朋友可戳此订阅报告。
03 内卷蔓延,市政的饱和与园区的厮杀
相对于成熟且肥美的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市场,工业水处理长期被视为“难啃的骨头”。
但近两年环保企业改弦更张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水处理企业把战场从市政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延伸到了工业领域,尤其是园区污水处理。
前段时间了解到,一家在市政水务领域经营 20 多年的水处理企业,在进入“十四五”之后,逐渐把战略重心调整到了工业领域。
这种战略转型,与青山研究院此前诸多研究课题的结论相契合。从整个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市政污水领域的饱和以及竞争的压力让一部分玩家不得不切换赛道,而从传统的市政到园区污水处理似乎顺理成章。
这两个领域的确有一些相似性,比如,面对的业主都是政府客户、项目都涉及专业运营、模式上都以 EPC、PPP 等为主、工艺有部分重合度、上游供应链具有相似性、都需要依法明晰各方责任等。
从工业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先在其中深耕并形成优势的是环保行业腰部的企业,这类企业以在细分领域的专注专业见长,虽然不以规模以及资本优势著称,但却是业内极为优质的企业。
随着诸多因素的转变,进入到工业污水处理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环保行业头部的水处理企业,这类企业凭借品牌和资本优势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有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约有超过 5,000 家工业废水处理企业,规模以上废水处理企业约为 300 家左右,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但是,园区污水处理领域的门槛与其他领域并不相同,尤其是从市政领域进入到园区领域要面对一些不同情况。
市政水处理领域更倾向于投资驱动,工业水处理领域更倾向于专业能力驱动。市场规模而言,市政污水处理规模更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规模相对较小。
随着园区污水治理市场的发展,跨界的情况还会存在,只不过跨界的群体会有大不同,跨界到生活污水处理领域的什么角色都有,而跨界到工业水处理的则主要来自化工、材料等领域。
从商业模式而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具有显著的第三方专业运营特征,更加倾向于服务业的模式,其核心在于补齐园区在专业运营上的短板。
就整个环保行业而言,一部分领域已经相对成熟甚至进入内卷状态,内卷到极致就需要释放势能,而进入邻近领域会成为主要方式。未来这将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演变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势能的头部企业进入其邻近领域,对此青山研究院将保持跟踪研究。
04 乱局与变革下的生存之道
园区污水处理一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前端规划不成熟、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园区纳管标准不统一等。
但是,当前的状态一定不是行业的常态,企业要在常态中构思发展蓝图,但要在非常态中坚韧务实地活下去。
随着园区经济模式的成熟以及园区排污制度的完善,园区污水的规范处理的必将进入常态化,这一领域供需双方的关系也会走向合理化。
对于参与这一细分领域的玩家,常态化才是真正考验硬功夫的时候。
此外,工业园区的管理将向综合化发展,除了污水处理外,固体废物、大气污染以及常规的物业管理等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大协同模式,以污染物作区分的细分边界将会被打破,届时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变革。
对于工业园区环保市场的跟踪研究,青山研究院仍将继续,成果也会陆续发布,请大家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