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区生活污水咋治?淮阳因地制宜走出新路
周口市淮阳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豫东平原古县区,古称宛丘,被誉为“天下第一陵”的太昊陵环水相嵌,享有“北方水城”的美称。由于该区是135万人口大区,乡村密集坑塘多,生活污水普遍存在,导致村村都有一池“臭水”,不仅影响农村外部环境,还对水系生态造成污染。
为有效破解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淮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发力,因地制宜、注重效果,提前谋划实施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并成功争取到国家试点专项资金上亿元,对该区45条水体和25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展开综合整治。
“我们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聚焦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难题,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四坚持四强化”走出了一条适合平原农区治理黑臭水体的新路子” 淮阳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耿宝勇说。
坚持系统谋划,强化组织机制
淮阳区抢抓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试点良好机遇,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两大”战略全局,紧密结合乡村发展实际,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首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长效管理办法》《全域“残垣断壁(危房)大拆除、环境卫生大扫除、黑臭水体大消除”三大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办法,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治理情况汇报,区主要领导经常到一线调研督导,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落实落细。
“我们建立了高效的协同推进机制,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总体好、班子成员具体抓、一般干部驻点抓”的工作格局”耿宝勇介绍。
淮阳严厉的督导问责机制,也是推动全区农村黑臭水体的一项有效抓手,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办公室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实行一周一考评、一周一排名、一周一点评,将治理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对整改不彻底的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以强有力的组织机制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坚持重点突破,强化统筹推进
按照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标本兼治的原则,淮阳区以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清理、污水治理以及长效机制建立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域“残垣断壁(危房)大拆除、环境卫生大扫除、黑臭水体大消除”活动,以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试点项目为契机,对排查出的全区920处农村黑臭水体,实行“清单化、责任化、节点化”管理机制,全域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作为统筹推进的第一批黑臭水体整治村落,在官路边村小型污水处理站,该村人口规模大且居住集中,方便管网铺设,更适合小型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这套设施收集处理官路边村消防站、学校、住户和医共体等约1500人产生的粪污水和生活用水。
村支书张治平告诉记者,“这个坑塘600多米长,整个贯穿全村,没治理前常年污水发臭,村两委得到要整治这个坑塘,全村人都特别兴奋,终于不用在闻臭气了”。
该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规模为50m³/d,采用“生物填料强化A/O+生态湿地”的工艺,出水水质达到河南省地标的一级标准,出水用于绿化、洒水及坑塘生态补水,实现了花园式的生活污水处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建这个站我们共花费18万元,通过太阳能光伏板能够实现该设施的运行自平衡,不需额外投资运行费用,实现零运维”淮阳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张海辉说。
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治理
“我们遵循“源头截污控源、过程生态治理、末端综合利用”的要求,以“建设一个设施、治理一个坑塘、美化一个村庄”为目标导向,因地制宜,因塘施策,创新模式,分类治理”,耿宝勇介绍。
淮阳区通过截污纳管控制源头,对所有改造乡村先铺设管网,对农户灰水和黑水应收尽收,实现黑灰水同治,全面消除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带来的污染。目前全区共铺设管网200余公里,覆盖全区42.5%的行政村,受益农户超10万余户。
郑集乡孟庄村也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点,在管网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苑经理指着村民房屋介绍,我们所有的管道都会铺设到各家户门前,农户只需要内部链接就可以,管网建设对村民来说都是免费的。
在整治坑塘修复生态方面,该区对黑臭坑塘底部进行清淤,清除黑臭污泥,通过生态护坡、人工增氧、栽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坑塘内部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彻底消除黑臭水体。
张女士是官路边村紧邻坑塘的住户,她对于治理好坑塘比较激动。据她描述,该村坑塘臭了很多年了,尤其一到夏天满院子都是臭的,房门都不敢打开。现在不仅水好了,也不臭了,垃圾也没有人往塘子里乱扔了,大家吃完饭后都愿意出来绕着向公园一样的环境散步了,而且村民们就在坑边的如意广场上跳广场舞,隔着以前真不敢想会有今天。
淮阳区创新7种适应于不同环境的污水处理模式,根据村庄自然地理因素、布局形态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改善需求等实际,采用改良A/O、生物膜法、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建设集中式或分散式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由第三方运维公司统一运维,搭建智慧化运维平台,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综合分析、远程操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智能化治理。
刘庄村因为人口相对小,考虑到生活污水量少,淮阳区采用三格式+生化池的治理技术模式。该设施的处理规模为30 m³/d,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收集处理约400人产生的粪污水和生活用水,该设施建设费用为14万元,建成后运行所产生的电量由太阳能光伏板提供,没有运行费用。
技术人员张恒介绍,该工艺采用“初步沉淀-厌氧发酵-水解酸化-好氧T-Bic生化池”工艺,出水达到河南省地标的二级排放标准。
耿宝勇说:“因地制宜、注重实用,避免出现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我们所有的建设项目基本上是按照“一村一策”量身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设各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70余座,并且,把治好的水用在农灌、绿化用水,把污泥堆有机肥用于绿色、无公害生产,实现了循环利用。
坚持长效管护,强化治理成效
淮阳区树立“三分治、七分管”的理念,常态化开展巡河、排查工作,坚决遏制黑臭水体反弹回潮。
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对辖区完成治理验收的黑臭水体颁发“健康卡”,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乡(镇)、村水污染防治工作年度考核和《村规民约》,畅通公众监督,调动村民参与水体管理,每个坑塘、沟渠明确一名管护责任人,强化日常巡查管护,确保农村黑臭水体“长治久清”。
另一方面,多方筹措治理管护资金。积极运用“财政投、乡村筹、社会捐、群众集、集体挣”等多元筹资模式,由“政府单一投”向“群众参与投”转变,采取“坑塘沟渠集体商议,整体出租个人承包,集体管护年底分红”等形式,将坑塘洼地等“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既增加了群众收益,又明确了治理管护主体,解决了治理资金问题。
同时,抢抓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政策机遇,谋划了总投资约12亿元的生态环境建设及综合开发利用EOD模式试点项目和总投资12.8亿元的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PPP模式项目,建成之后,淮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将全面提升,全域生态环境将持续向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我们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淮阳区正沿着提升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耿宝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