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四难”问题 这几个方面需重点发力

慧聪水工业网 2023-05-17 08:49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杨惠菊 罗胤晨 张智勇

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日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合力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化与发展,对保护涵养水源、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努力,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仍存在“四难”问题:即更新群众水土保护理念难;治山保水工程建设技术、资金落实难;统一整合规划、生态产业发展突破难;统筹治污洁水、监督维护机制落实难。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发力,科学把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创新群众理念,以保护促发展。实施推进流域共建、共通、共荣、共享的理念,共同把小流域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之地。在共建方面,树立流域保护人人有责的共同意识,统一思路,一起谋划流域的空间布局、资源利用,共同分析解决流域存在的问题,打造宜居、宜游之地。在共通方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作和基础设施衔接,提升区域融通发展质量,打造宜业、宜学之地。在共荣方面,树立流域全线共荣意识,增强协同发展,破除利益独享、地域局限等观念,实现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打造宜业之地。在共享方面,树立流域治理成果共享意识,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丰富流域生态保护形式,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之地。

实施治山保水,落实工程资金。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协同推进山水共治,落实治山保水工程建设资金,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源泉。在治山工程方面,对于植被比较好的地区,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增强涵水保土功能;树立绿色农业发展新理念,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业种植污染源,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对于植被较差的地区,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各地土壤性质不同,补种不同植被,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升生态修复能力。在保水工程方面,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正常建设资金运转,加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强化小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提高节水技术并广泛推广;集约利用小流域水资源,强化泥沙和污染物的治理,保护小流域水资源。实施水保生态发展模式,积极学习现有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经验,打造更多的特色流域综合体。

规划治河疏水,推进产业发展。把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治河疏水和生态产业发展,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生态要素,探索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提高各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为落脚点,围绕流域治理中的基础设施短板,改善生产基础设施。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或者社会资本等方式,创新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发展休闲旅游康养产业。生态产业应该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环保产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创新,促进产业绿色化。结合地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促进农民增收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统筹治污洁水,完善机制措施。统筹治污洁水行动,以治理污水为重点,完善监管制度及实施措施。充分认识“污染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本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遵循“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河湖湾滩长制、民间河湖保护志愿者队伍机制,探索流域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建立体现小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进数字化全过程流域动态监管机制,提升流域制度实施效能。持续推进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补齐管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能力,确保流域生产、生活污水先处理后排放。落实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探索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污染防治。

作者单位:杨惠菊,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罗胤晨,重庆财经学院;张智勇,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