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以水定产 落实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 今年或将有34家企业疏解退出

慧聪水工业网 2023-04-13 08:57 来源:中国环境作者:中环报记者乔建华

近日,本报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北京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3—202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方案》提出,北京市将水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记者了解到,为持续推进疏解整治行动,北京将落实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据悉,北京将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有序退出,2023年,将有34家企业将被疏解退出。

北京市超采区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

缺水成首都长期面对的问题

北京为何要实施以水定产,落实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主要是基于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这一现实问题。

事实上,北京地下水历史问题由来已久。从1956年有完整的气象资料记录来看,北京市自1999年起出现多年持续干,至2014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仅479毫米。2014年,全市降雨量439毫米,水资源量仅21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急骤增加。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200余万人,2014年常住人口2100余万人,用水压力逐年增加。

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北京市用水紧张,不得不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这也直接导致北京市地下水“超采”严重。据统计,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到2014年降至近26米,几乎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虽然近年来随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的推进,超采状况有所缓解,但与1980年相比,目前地下水储量仍有较大亏空,超采区面积仍有1200平方公里,缺水仍是首都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市情水情。

水资源储备量不足限制首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要加快工业节水减排,完善工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

众所周知,不同的产业对水资源的消耗是不同的,经济的不同发展格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水的需求。而随着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推动首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应的水资源储备量。

据介绍,目前,北京市水资源调配工程还存在卡口、堵点。北京市水资源总体情势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部分区域供水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不足以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

因此,北京市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带来的新挑战,强化水资源战略储备,加快供水设施体系,扩大公共供水覆盖范围,提高首都水资源安全保障和风险应对能力。

在第二产业工业领域,《方案》提出加快工业节水减排。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绿色升级,发展高精尖产业,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水效对标,鼓励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十四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0%以上。

另外,《方案》提出完善工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组织企业开展取用水达标测算工作,鼓励企业对标先进提质改造。通过聚焦重点企业,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保持95%以上。

目标到2025年,地地表、地下战略储备水总量目标达40亿立方米

将以水定产,严格限制高耗水服务业发展

根据《方案》,到2025年,在巩固和保持已有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河湖生态补水,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地下水储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要泉域得到有效修复;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地下水源得到有效置换;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本建立,地下水利用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更加完善,地下水利用与保护长效机制得到健全。通过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在南水北调正常来水条件下,将地下水开采总量严格控制在17亿立方米以下,平水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0.2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不增加,平原区地下水位上升1米,地下水储量增加5亿立方米。力争2025年,北京市地表、地下战略储备水量总量达到40亿立方米。

有相关研究指出,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用水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第二产业是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方法。不过,此次《方案》对产业用水的限制更为严格。

除了持续对第二产业进行持续疏解整治,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之外,《方案》还提出,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服务业节水。

据介绍,《方案》要求服务业单位应当制定并落实节水措施,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循环用水设施。同时,严格限制高耗水服务业发展,对存量不再增加常规水用水计划。严格监管洗车业、高尔夫球场、高档洗浴业、人造滑雪场等特殊行业取用地下水,落实计划用水管理和定额管理,执行特殊行业水价。推动洗车业、高尔夫球场等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占比,推广循环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