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溉澜溪:污水进清水出 臭水沟“变身”清溪流
4月的重庆阳光正好,在重庆市江北区溉澜溪,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岸边绿植迎风摇曳。大清早,就有市民漫步在溉澜溪步道上,欣赏溉澜溪的“清水绿岸”,感受一步一景。
但在之前,溉澜溪却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经常接到周边市民投诉,说这里的水臭气熏天。”重庆市江北区城乡建设委人居排水科负责人蔡寿华向记者表示,溉澜溪为长江流域的一级支流,由于溉澜溪全流域范围高度城市化,历史原因造成沿河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体系深埋、交错形势复杂,排污管网混接、漏接问题突出,生活污水散排、直排情况严重,河道水体长期富营养化,水葫芦大量繁殖,生态功能退化,水质一直呈劣Ⅴ类,被判定为“黑臭水体”。
为了让溉澜溪重现飞鸟盘旋、鱼翔浅底的美好,2019年溉澜溪清水绿岸工程正式启动。江北区按照“排口整治+环境修复”的系统治理模式,将排污口整治与流域生态修复相结合,实施“点、面、河、岸”一体化治理,着力打造溉澜溪清水绿岸。
“通过‘分流+截污’的方式,实现污水直排口全消除。”江北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江北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江龙告诉记者,他们利用CCTV管道机器人、QV管道潜望镜等技术手段,查溯雨污管网错接和渗漏点位,改造错接点34处,长度2.39km,化学注浆修复管道裂缝821m,空洞注浆修复395m3,清掏主线箱涵3.44km、支线箱涵4.51km,清淤总量0.3万m3,新建一体化提升泵站3座,雨污分流改造后的污水全部接入排污管道。
溉澜溪清水入长江,与周边的城市美景相融。余常海摄
为了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他们用“提标+回用”的方法,在流域末端新建4万m3/d水质提升站1座,配套管网4.2km,采用“磁混凝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排水提标至准Ⅳ类,部分尾水回补上游河道;河内种植沉水植物、放殖净水鱼类;河岸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布置生态滤沟3.56km,沿河实施生态还绿,铺设景观步道,打造清水绿岸生态廊道,为群众提供亲水休憩场所。
治理容易保持难。为此,该工程引入了智慧物联监控平台,建设在线水质监测点17座、管网流量系统30套、积水监测站10套,集成排水管网健康档案管理、排口排水信息展示等多种信息化功能。
“尤其是流域沿途的17座在线水质监测点,通过科技手段,每隔两个小时就会自动监测水质一次,不达标则会自动报警,我们就能迅速处理。”溉澜溪清水绿岸水质提升项目运维单位生产主管杨纪宁说,这套系统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为溉澜溪实现“污水进、清水出”提供了“智慧”保障。
截至目前,溉澜溪入江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实现从“黑臭水体”到“水清岸绿”的华丽蜕变。
据悉,江北区在2019年启动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并严格按照“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流程,完成了长江、嘉陵江及部分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阶段性工作,排查入河排污口156个,其中长江干流81个,嘉陵江干流43个,其他河流32个,逐一明确了排口位置、类型、排水状况,规范命名与编码,并建立了整治信息台账;对有水或具备监测采样条件的73个排污口开展两轮水质监测,做到“有水必测、应测尽测”,据实反映排污口水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