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地求水”背后:半个中国的隐痛

慧聪水工业网 2023-04-03 10:29 来源:青山研究院

导语:被缺水困住的北方经济。

最近发生了一起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舆论事件。

3月27日,宁夏灵武万亩治沙林场主人孙国友跪求供水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关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网上已有详细报道和充分讨论。在事件背后,我们更需要探讨问题的本质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应对方案。

跪求供水事件暴露出大半个北方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痛点——缺水。

事实上,改善当地生态沙漠化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地下水生态,只要地下水达到健康状态,荒漠里的原生植物自会生长,但采矿等高耗水活动破毁了地下水生态。

事件中,双马煤矿的出现切断了林场的水源,煤矿曾承诺2023年3月27日向林场供水,但未能兑现,导致孙国友情绪崩溃跪地。当地水务公司负责人回应此事称,“污水处理系达标,但是水的盐分过高不利于浇树”。

其中出现了一个环保行业的需求场景,即“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这其实是“十四五”以来国家重点推动的一项环保政策。在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最新发布的《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中,试点城市就包含灵武所在的银川市。

在政策层面,当前国家到地方都在推动有关举措落地。今年2月份,银川市作为首批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表示,“2023年试点建设重点工作要以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为主线,加快建设形成“污水厂-人工湿地-调蓄库塘-用户”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

在技术层面,环保行业目前具备相应的解决方案,不过最终落地执行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成本。

对于此次跪地求水事件,有业内人士称,“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矿方不愿直面问题,不愿意在降盐上多花成本;而相关职能部门,依旧抱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发展的功利思想,不愿或不敢得罪企业而自动不作为”。

事件的具体原委姑且不论,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尖锐,而国家围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政策规划已在路上,甚至在今年有了加速推进的迹象。

本文将结合有关事件和政策,系统探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帮助读者朋友在更深层面看待社会现象,同时给予环保从业者以有益参考。

01、被缺水困住的北方经济 再生水循环利用的趋势

跪地求水事件中的画面是一幅典型的北方干旱背景。

当下提及北方,有两个印象直入脑海,一是与绿意盎然的江南形成鲜明对比的灰色调、黄色调,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整体面貌。

生态环境差、经济发展落后,这二者在经济发展的初级粗放阶段,是非常棘手的恶性循环关系。在北方的这组循环经济关系中,缺水是大多数地区长期的隐痛。

根据官方机构数据,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全国的大约19%,而人口占全国的大约32.8%,耕地占全国的大约46.6%,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0.5%,这意味着北方地区在水资源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发展失衡。

事实上,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已经构成了制约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1、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北方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导致了灌溉面积减少、农作物减产、农民收入降低等问题。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20年,北方六片区(包括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滦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片和内陆诸河)的农业用水量为1448.9亿立方米,占全国农业用水量的40.1%,而耕地占全国的大约46.6%,农业基础条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为了保证农业用水,北方地区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土壤盐碱化、植被退化沙化、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

2、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北方地区工业生产的发展

北方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城市群集中区,但由于工业用水需求远大于供给,导致了供水紧张、供水质量下降、供水成本上升等问题。

根据官方数据,2020年,我国北方地区的工业用水量为183.8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用水量的17.83%,较前两年连续下滑,而工业产值占全国的大约30.5%,这意味着北方地区的工业用水条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在透支生态。

由于水资源不足,北方地区工业用水受到限制。同时,工业废水排放造成了水源污染和水质恶化,加剧了供需矛盾和用水成本。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措施,工业用水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用水浪费和耗水增加。

3、水资源短缺影响了北方地区城镇生活的质量

由于水资源不足,北方地区城镇供水面临着巨大压力,一些城市出现了断流、限供、限时供等现象,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同时,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的供水管网漏损率平均为1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8%),而排污管网覆盖率平均为7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2%),导致了供需失衡和污染扩散。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节水意识和措施,城市居民用水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用水浪费和耗水增加。

上述是跪地求水事件背后更大、更本质的问题,可以说缺水在一定程度上困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孙国友一家希望做些于环境有益的事,初衷是好的,但不得不说这背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问题,必须要有国家的力量来主推。

为了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兴修水利、增加供水、优化水资源分配,比如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引黄工程等。

另一方面就是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效率,比如污水资源化,这是近年来政府等各方都想推动的一个方向,也是国际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流方案。

由于经济、技术、制度等要素的落后,我国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长期面临挑战,如投资成本、机制建立、安全保障、技术攻关等。

但是,在进入“十四五”以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成为国家力推的政策。

02、“再生水”政策加速推进 2023或将迎来重大发展

进入“十四五”以来,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政策推动进入加速阶段,专门针对再生水的政策开始陆续出台。

2021年1月,发改委牵头的10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畜禽粪污和渔业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 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力争达到 30%。

2021年12月,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发布《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以京津冀地区、黄河流域等缺水地区为重点,选择再生水需求量大、再生水利用具备一定基础且工作积极性高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试点,到 2025 年,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一批效果好、能持续、可复制,具备全国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

2022年12月,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试点城市名单包括:

天津市滨海新区,山西省晋城市、运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浙江省台州市,安徽省宿州市,福建省莆田市,山东省烟台市、临沂市,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湖南省株洲市,四川省内江市,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甘肃省张掖市、白银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今年3月份以来,生态环境部密集推出业内专家针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解读文章:

《专家解读 | 做好试点示范,打通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施路径》作者: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陆军

《专家解读 |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统筹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作者: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建

《专家解读 | 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 探索水生态环境绿色治理新路径》作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胡洪营

《专家解读 | 统筹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支持缺水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者:我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王洪臣

《专家解读 | 聚焦矛盾 挖掘潜力 着力构建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作者: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戴晓虎

此外,各地方也在加速有关政策的出台,以银川市为例,今年2月份,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的思考》一文,文章指出,银川市作为首批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2023年试点建设重点工作要强化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调蓄库塘等节点设施环境监督监测管理,保障再生水水质安全,合理布局城市再生水管网、泵站等,加强政策引领,鼓励工业园区、用水大户、市政运营单位等共建共享输配管网,推广“点对点”精准供水。

在国家政策全方位的持续推动下,再生水领域迎来发展机遇期。

03、“再生水”发展初具3大基础政策落地将带来多赢局面

综合上述分析,污水资源化发展可谓是迎来了历史机遇期。目前已经具备了三个重要基础条件:

1、政策支持:

政府正在推行相关政策,支持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发展,如前述02部分。与此同时,国家也明确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资金来源,《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财政措施:

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投入力度。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污水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鼓励地方设计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依法合规拓宽融资渠道。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探索开展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担保。落实现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2、市场需求:

我国北方地区的污水资源化需求已经显而易见,事实上全国范围内也都存在广泛的市场需求。再生水循环利用可以有效缓解新水取用压力,提高供水系统韧性,满足多种用水需求。

3、技术进步:

科技的进步将促进再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高再生水的利用效率。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技术手段和工程设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了再生水的净化效率和质量,降低了运行成本和能耗。

近年来,我国已经有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北排集团、中持股份、洪城水业、绿城水务、中节能国祯等水务企业在再生水技术和工程方面都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并参与了多个国内外的再生水项目,比如: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再生水厂:该厂于2008年建成,是北京市最大的景观用再生水厂,每天可处理污水约4万吨,经过高级处理后,将再生水用于公园内的湖泊、河流和喷泉等。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再生水厂:该厂于2011年建成,是深圳市首个城市杂用再生水厂,每天可处理污水约3.6万吨,经过高级处理后,将再生水用于西丽湖补充、周边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等。

西安市曲江新区再生水厂:该厂于2012年建成,是西安市首个景观用再生水厂,每天可处理污水约1.5万吨,经过高级处理后,将再生水用于曲江新区内的湖泊、河流和喷泉等。

合肥市滨湖新区再生水厂:该厂于2014年建成,是合肥市首个综合利用再生水厂,每天可处理污水约3万吨,经过高级处理后,将再生水分别用于工业循环冷却、城市杂用和景观补充等。

无锡市宜兴概念水厂:该厂于2021年建成,是我国第一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每天可处理污水约2万吨,每天协同处理有机质100吨,该厂以“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循环、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引领了污水处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为国内外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污水资源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再生水产量达到了120亿吨,其中主要用于工业用水、景观用水、农业灌溉、生态补给等领域。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加强,污水资源化的发展将进入全新的阶段,“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政策的落地将对多个领域形成多赢局面,比如

农业灌溉:再生水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赖。

工业生产:再生水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对淡水资源的消耗。

生态环境:再生水可以用于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景观环境用水等,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再生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洗等市政杂用。

除此之外,环保行业将迎来再生水细分市场的扩容和发展,污水处理、再生水管网建设、人工湿地建设等将产生规模可观的增量市场,相关企业也将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

04、结语

生态闭环,方可持续

“跪地求水”事件背后的本质仍然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这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现阶段环保卫士的绿色梦、生态环境保护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立了起来,但这正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最终会推动经济模式的升级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发展和生态能否兼得,这是一个从理论和政策都已经回答过的问题,答案是必须兼得,只有兼得才能可持续。

经济发展没有解决善后问题、没有实现生态闭环,就没有实现可持续。

当然,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恶化是系统性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出手,带动市场和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在根本上长久地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