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新态势
海洋塑料垃圾是海洋和环境治理领域中新兴而紧迫的议题之一,对我国而言,准确识别并积极应对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履行国际责任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抓手。
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刻不容缓
塑料曾被誉为“人类的一大杰作”,具有成本低廉、轻质便捷、结实耐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方方方面。塑料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多种环境污染问题。据欧洲塑料协会统计,全球塑料产量已从1950年的170万吨上升至2020年的3.67亿吨,其中的70%因未得到妥善处置而变为塑料垃圾。海洋是塑料垃圾最为主要的“聚集地”,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且这一数量还在持续增长。202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名为《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的报告指出,目前海洋中有约7500万—1.99亿吨塑料垃圾,如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手段,预计到2040年,每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数量将达到2300万—3700万吨。
海洋塑料垃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其一,海洋塑料垃圾会直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鱼类、海龟、海鸟等海洋动物会因误食塑料碎片或被“幽灵渔具”缠绕而窒息死亡。其二,海洋塑料垃圾会降低海底沉积物的质量,改变海洋生境,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其三,海洋塑料垃圾会影响渔业、航运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的发展。其四,废弃渔具会危及海上航运安全。1993年,韩国海域一艘载有362名乘客和船员的客轮被尼龙绳缠住螺旋桨,使船舶突然转向、倾覆和沉没,导致292人死亡。其五,直径极小的海洋塑料垃圾(即海洋微塑料)会吸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损害。概言之,海洋塑料垃圾已成为制约人类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新态势
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环境大会等机制的推动下,各国逐渐确立了携手应对海洋塑料污染的国际共识,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
一是法律的制定逐步加速。过往的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之所以效果不彰,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国际社会缺少一部专门针对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法规。可喜的是,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上通过了《结束塑料污染: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的决议,决定建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并在2024年底前达成一项涉及塑料制品的设计、生产、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塑料协定,以解决世界海洋、河流和景观中的塑料污染问题。
二是软性约束作用日渐突出。近年来,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科学团体等利益相关者纷纷单独或联合提出各种倡议、宣言、指南或行动计划,且内容愈发具体而细致。在国际法律缺位、各方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这些倡议、宣言、指南或行动计划等提供了可被共同接受的规范性指引和道义上的感召力,成为打破谈判僵局、促成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因素,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
三是主导权之争更为激烈。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主导权争夺在本质上是规则之争,突出体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内陆国家、沿海国家与小岛屿国家之间围绕全球塑料协定的定位、原则、目标、模式等内容展开博弈。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种博弈将愈演愈烈。
四是不利的现实因素增多。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的使用量大幅增加,有相当一部分未经妥善处置而进入海洋,加大了原本就已极为繁重的治理压力。其次,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垃圾生产国、排放国和越境转移国,其对待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态度时进时退,既未签署《海洋塑料宪章》,也未批准《巴塞尔公约》,严重制约了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多边主义进程。此外,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较为低迷,复苏乏力。经济的衰退使各国更加关注贸易、产业、就业等议题,减少了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
中国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路径
面对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新态势,中国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和多边主义的捍卫者,应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为改善全球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推广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当今的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看似不乏各种方案或规划,但实则缺少一个统一的理念来统领各方的行动。中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能够有效弥补理念缺失的不足。我国应加大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力度,促进其在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占据话语高位。一是进一步充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原则、实践方式等更为具体的内容,使其从一个概略的语句表述转化为立体的理论体系,提高话语质量。二是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主流话语相对接,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三是利用联合国环境大会、联合国海洋大会、全球塑料协定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等机制,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在国际组织决议或双多边协议中,推动其从共识性话语上升为制度性安排。
第二,高举多边主义大旗,推进海洋多边合作。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并非某国或某一地区的局部问题,其影响和危害将波及全球和全人类,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也无力独自解决。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大有起势的今天,中国应坚守并践行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言行,通过主动塑造国际议程、创建议事协商平台、发起国际海洋科研项目和行动计划、分享最佳实践等途径吸引更多主体加入到治理行列中,不断凝聚治理共识,赋能多边合作,推动建立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伙伴关系。
第三,制定并推介中国方案。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议题上,已有多个国家出台了各自的方案,这些方案既为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提供了备选和参考,又促进了本国话语权的提升。应尽快制定中国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专项规划,详细阐明我国在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上的原则与目标、举措与贡献、倡议与主张、对全球塑料协定的立场与建议等内容,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学术研讨会、外译出版等途径向外推介,促使国际社会清楚了解我国的政策,抢占话语先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第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同气候变化问题相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累积过程,发达国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中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发声,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的权利,引导国际社会尊重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利益诉求多元、传统特色各异的多样性存在,在融资机制、产业转型、技术转让、能力建设、补偿援助等方面适当顾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合理关切,提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意愿。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