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沉池泥位?又该如何控制?带你深入了解背后逻辑
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按照工艺布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初沉池和二沉池。
初沉池是一级污水处理的主要构筑物,处理对象是悬浮物质SS,同时可去除部分BOD5( 主要为悬浮性BOD5),可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条件。
而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之后,主要用于分离曝气池中的混合液以及回流污泥浓缩,是生物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污水厂工作的水友们没少被二沉池的的各种问题所困扰,比如浮泥、翻泥之类。而今天小编分享的二沉池泥位,就和翻泥现象密切相关。
二沉池泥位也叫污泥层高度,是二沉池设计、运行和控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通常定义为从二沉池底部至泥水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简称为SBH。
影响二沉池泥层高度的因素较多,除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SV30之外,二沉池的设计参数、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参数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二沉池泥位与各因素之间关系
回流污泥浓度与泥位的关系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随着泥层高度的增加,污泥回流浓度逐渐增加。泥位越高,污泥在二沉池停留的时间相对越长,因而会提高回流污泥浓度。
回流污泥浓度增加相应会降低剩余污泥排放量,从而减少污泥处理费用。另外回流污泥浓度增加也会降低污泥回流量,降低回流电耗。
上面说过泥位和翻泥现象密切相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二。
翻泥现象则是由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差,泥水混合液在进入二沉池后,沉降速度过慢,从而使得二沉池内泥位持续升高,当出现水量波动冲击时,大量活性污泥便从出水堰流出。
当污泥回流量过小时,二沉池底部积泥越来越多,泥位不断升高,翻泥风险随之变大;而当污泥回流量过大时,虽可快速降低二沉池内泥位,但同时也会造成二沉池进水量加大,流速变大,而二沉池冲击负荷过大,同样会导致翻泥。
如果剩余污泥排泥不及时,会导致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泥龄过长,老化严重;随着系统运行,二沉池底部泥位还会不断抬高,泥位超过一定警戒线后,一旦进入二沉池的水量突然变大,就会立刻出现翻泥现象。
出水SS与泥位的关系
泥位影响出水SS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泥位过高会影响二沉池的固液分离效果,进而影响出水的悬浮物浓度。泥位接近出水堰时,污泥层表面污泥再悬浮会造成SS显著增加。泥位高于二沉池进水口,水力负荷的微小波动会导致污泥层的波动,造成出水SS增加。
另一方面,进水负荷较低且比较稳定时,当泥位高于二沉池出水口,污泥层可起到过滤作用。
二沉池污泥反硝化与泥位的关系
由于二沉池泥层内部有较好的缺氧环境,因此在污泥层中会发生反硝化反应。越接近二沉池的底部,污泥层内部反硝化反应越多、DO浓度越低。另外,由于水解作用,溶解性COD的释放量增加,硝态氮减少。反硝化与泥位的关系也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保持较高的泥位会提高二沉池的反硝化效果,能获得较高的硝态氮去除率。
另一方面,在二沉池污泥层发生的反硝化可以为好氧区的硝化反应补充碱度,污泥层污泥絮体的水解作用会产生可生物降解性COD,之后通过污泥回流进入缺氧区,补充反硝化所需碳源,也会进一步提高系统硝态氮去除率。当进水氨氮负荷较高时,为了提高系统硝化效果,需提高生物池内的污泥浓度,避免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积累,同时提高污泥回流量。
如何控制二沉池泥位
针对去除氨氮的调控
当氨氮进水浓度较高时,为了提高系统硝化效果,需提高生物池内的污泥浓度,避免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积累。此时应保持较低的泥位,提高污泥回流量,增加生物池内污泥浓度,从而较大限度地增加系统硝化效率。
针对去除总氮的调控
当系统对总氮去除率要求较高时,应提高二沉池的反硝化效果,保持较高的泥位,减少污泥回流量,获得较高的硝态氮去除率。
针对去除总磷的调控
如果二沉池的污泥长期处于厌氧或缺氧环境下,将造成污泥中磷的二次释放,从而降低磷的去除率。所以应降低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将泥位控制在较低的位置。
针对水力负荷冲击的调控
如果系统受到水力负荷冲击,主要控制目标是避免污泥流失及系统的崩溃。此时泥位控制在较大值,以降低二沉池水力和固体负荷冲击。
因为泥位增加,相应会降低污泥回流量,当泥位最高时,生物池内污泥浓度也会降到最小,因而降低了进入二沉池的固体通量。
同时,由于浓缩时间增长,会使二沉池底部的污泥浓度增加,进一步降低污泥回流量,从而降低二沉池的水力负荷搅动,一定程度上避免污泥流失。
结语
看到这里,有的水友可能忍不住要问了,那二沉池的泥位厚度应控制在多少为宜?
根据小编查到的资料来看,如果是正常运行时,二沉池上清液的厚度应不少于0.5 - 0.7,如果泥面上升,往往说明污泥沉降性能差,需要加大剩余污泥排放量并采取有关措施予以控制。
当然,上面也只是参考依据,二沉池泥位的控制,应当根据运行条件和处理目标的变化而调整,合理调控污泥回流量及剩余污泥量,使泥层高度处于一个相对较佳的位置,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