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 | 北京市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导语:2022年8月23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北京市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韩永岐介绍了北京市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工作思路、举措、成效以及今年以来的工作进展。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通报了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情况。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何治出席发布会并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北京市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近年来,北京市深化“三水统筹”,以“保优Ⅲ”“消劣Ⅴ”“强生态”为重点,促进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环境治理,探索水生态修复,多管齐下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向各位介绍北京市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并发布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情况。
首先向各位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韩永岐,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何治。
下面,请韩永岐处长介绍北京市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工作思路、举措、成效以及今年以来的工作进展。
韩永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近年来,北京市以“保优Ⅲ”“消劣Ⅴ”“强生态”为重点,促进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环境治理,探索水生态修复,多管齐下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
2021年,北京市Ⅰ-Ⅲ 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5.2%,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河流。2022年上半年,37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的水质断面26个,占70.3%,同比增加16.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动态达到国家年度考核要求。
水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理化指标,也包括水生生物和生境指标。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既要清澈见底,又要有鱼有草,鱼翔浅底。按照国家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2020年-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市水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水生生物物种丰富,五大水系主要干支流、重点湖泊和大中型水库监测到浮游植物134种、浮游动物231种、底栖动物284种、鱼类41种。
突出“保优Ⅲ”,促进水资源保护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乡亲们的回信精神,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生态扩容和区域联保联治,不断筑牢首都水资源安全屏障。
保上游“一盆好水”。全力守护密云水库这个“无价之宝”。在密云水库实现全封闭管理和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网络及体系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监管能力。创新开展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三年来共支持张承地区补偿资金9.5亿元,有力促进跨境断面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密云水库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送下游“一河清水”。京冀两地建立了白洋淀流域跨界协作机制,推进大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2021年,以再生水利用、水系循环、生态构建为重点,在丰台、房山区实施了一批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进一步提升大清河流域水质调节能力,出境断面水质改善至Ⅲ类。
市内呈现“有河有水”。联合调度外调水、本市地表水、再生水、雨洪水,全面实践“以水开路、以水引路”,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2021年实现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2022年6月实现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互联互通。
突出“消劣Ⅴ”,推进水环境治理
聚焦影响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公众切身感受的劣Ⅴ类水体,突出精准治污,以入河排污口整治为切入点,不断巩固治理成效。
持续推进消劣工作。2021年起,全面启动消劣工作,有关任务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计划和年度总河长令,明确任务目标和各区责任,2021年以朝阳、房山、大兴、昌平、通州区为重点,“一河一策”制定“工程+管理”治理措施,年底实现了全市劣Ⅴ类河流的动态清零;2022年聚焦汛期水质波动,通过开展“清河”“清管”行动进一步保障消劣成果,运用监测、预警、通报等手段,严防劣Ⅴ类水体反弹。2022年上半年,100个市考断面无劣Ⅴ类水体。
深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全市按照“查、测、溯、治、管”的思路,在“查排口、测水质、溯源头”的基础上,突出“治”的工作,2021年启动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预计今年底全部整治完毕,力争提前3年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落实“管”的手段,建设200余套光谱自动监测设备,构建实时预警体系,在顺义、丰台等区试点执法检查、清理整治工作联动,基本建成了“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经济政策撬动作用显著。“十三五”以来,北京市持续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随着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补偿金从2015年的9.7亿元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60万元,全市优良水质河长比例由2015年的48%增加到2021年的75.2%,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一半以上。
突出“强生态”,探索水生态修复
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为目标,在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努力探索水生态修复的“北京路径”。
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北京市持续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在全市五大水系布设200余处监测点位,以理化、水生生物、生境为监测指标,涵盖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定期开展调查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55%左右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良,全市五大水系均监测到清洁水体指示物种。
“技术赋能”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水下观测、环境DNA技术(简称eDNA)等技术,开展水生态智慧观测系统建设,对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基因测序。在大兴区新凤河、丰台区园博湖率先搭建鱼类实时智慧观测平台,实现鱼类实时监测记录、人工智能识别等,更直观、便捷跟踪评价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带来的成效。
推进水生态修复试点示范。“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北京市持续推进河湖缓冲带建设与自然岸线保护,促进水体生态功能进一步恢复。2021年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为67.9%,其中,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达到75%以上。特别是大兴区新凤河实施修复后,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Ⅳ类,河道内水生植物覆盖度达70%以上,水生态提升明显。此外,还在丰台区河西地区探索新的修复途径,促进多要素、全流域的系统修复与改善。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韩处长的介绍。下面,请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刘保献主任通报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情况。
刘保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下面我介绍一下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相关的工作。
为全力支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从“清澈见底”到“鱼翔浅底”转变,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组织指导下,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了全市范围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下面我就将相关工作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有四大亮点:
一是“时间跨度大”。自上世纪80年代起,原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在全市重点湖库、河段持续开展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监测,打下了深厚的工作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2020年-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全市范围继续开展了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较为全面的开展了摸底调查监测;目前,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已经列入常态化业务工作中,定期开展调查监测。
二是“监测范围广”。本次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监测点位充分衔接了本市地表水环境监测的网络,遵循科学性、延续性、全面性、代表性等原则,全面覆盖了全市五大水系、山区平原、常年有水河湖库和16个行政区域,监测结果代表性较好。
三是“指标覆盖全”。本次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监测指标包括理化指标、水生生物指标和生境指标,监测指标体系较为全面,监测结果更加完整。其中,理化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生物指标包括水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类群,生境则是对水生生物生活繁衍的栖息地特征开展监测。
四是“技术手段多”。本次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监测既包括了传统的手工采样和实验室显微镜分析,也包括了先进的环境DNA技术和遥感监测技术,应该说多手段发力、多维度评价,共同应用于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监测结果科学客观。
二、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依据
基于调查监测结果,本次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依据国家《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以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为重点,涵盖理化、水生生物和生境等指标,兼顾流域与区域、水里与岸上、宏观与微观,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突出水生生物重要性。评价方法在现有理化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水生生物的重要性。水生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存状况受到水质、生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完整性可以进一步反映水体清洁程度及生态系统稳定程度。
三是综合考虑水质和生境。良好的水质和自然的生境是水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评价方法在考虑理化指标浓度达标的同时增加了水质稳定性要求;在生境方面既监测具体河段栖境状况,也关注流域整体生境的连续性。
三、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
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市水生生物物种丰富。
从理化指标监测显示,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1年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5.2%,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IV-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24.8%;无劣V类河流。刚才韩处也介绍到,2022年上半年,咱们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37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的水质断面26个,占70.3%,同比增加16.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
从生境监测显示,全市不同区域整体稳定向好。全市不同区域水生态环境的生境整体处于“中等”至“良好”水平,其中,山区河流生境状况明显优于平原区河流,山区生境整体评价为“良好”,平原区河流整体评价为“中等”;湖泊生境整体评价为“中等”;水库生境整体评价为“良好”。
从水生生物监测显示,全市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全市累计监测到浮游植物134种,浮游动物231种,底栖动物284种,鱼类41种,麦穗鱼和高体鳑鲏等土著鱼广泛存在。同时,还监测到宽鳍鱲、黑鳍鳈、马口鱼和中华多刺鱼等多种北京市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此外,在我们监测中共发现了37种EPT物种,在全市五大水系中均有分布。EPT物种是被公认为清洁水体指示物种,是指底栖动物群落中,蜉蝣目、襀(jì)翅目和毛翅目这三类水生昆虫的统称,它们多数喜好在清澈洁净的水流中生活,对水质非常敏感,可以看作水系清洁的“风向标”。
经综合评价,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市五大水系中潮白河水系水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其次为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
从河流来看,55.7%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良,其中,山区河流水质清洁、自然岸线保有率高、生态本底较好,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秀”或“良好”,如怀柔区怀九河、延庆区新华营河、房山区拒马河等河流均是“优秀”。
从湖泊来看,66.7%的城市重点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良好”,其中,昆明湖、圆明园湖、玉渊潭湖等均达到了“良好”。
从水库来看,监测的18座大中型水库均为“优秀”或“良好”,其中,密云水库、怀柔水库、黄松峪水库、斋堂水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秀”。
在监测中我们发现,马口鱼、黑鳍鳈等常在山区清洁水体中活动的鱼类,近年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在平原区城市河段也有发现,也说明了近年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典型河段如新凤河、凉水河等城市河段通过再生水循环利用、河道生态修复,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了“良好”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打好碧水保卫战要求,继续做好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掌握水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变化趋势,增强“三水统筹”的技术支撑能力,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系统保护。
我的介绍就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保献主任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媒体问答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请问能否介绍一下本次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刘保献:谢谢您的提问。应该说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现在也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内容,本次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主要依据了国家发布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应该说是按照国家统一的要求,以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为重点,涵盖了理化、水生生物和生境等指标,同时我们在监测和评价过程中,还兼顾了流域和区域,水里与岸上,宏观与微观进行综合评价。
刚才您也提到,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指标,包括理化,水生生物和生境三类指标,其中理化指标包括像水温、溶解氧、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等。水生生物指标包括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这些类群。生境主要是对水生生物生活繁衍的栖息地特征开展监测,当然,针对河流和湖库不同的水体特征,我们也有不同的监测指标。像河流,我们这次纳入到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里面共有40项,而湖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则有41项指标。
刚才也介绍到,整个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分为三类大的指标。在理化指标方面,应该说是当前咱们水质监测工作的一个延续,刚才也提到这些指标也是咱们经常用于表征水质状况的指标,同时在评价方法方面,我们在考虑理化指标浓度的同时,还增加了水质稳定性的要求。
在生境方面,刚才介绍了主要是对水生生物生活繁衍的栖息地特征开展监测,涵盖了像水体底质、水量、水体感官等具体河段生境指标,以及自然岸线、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流域尺度生境指标,同时既监测具体河段的栖境状况,也特别关注流域整体生境连续性。
在水生生物方面,主要是对刚才提到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等开展监测。监测过程中,我们既融合了水生生物的群落组成,耐污能力,多样性和丰富度等,也从生物完整性的角度综合监测评价反映水生生物的生存状态。
总体来看,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是在优化理化指标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水生生物和生境的重要性,在评价时又兼顾了河流湖库不同水体的类型,将多种评价指标加权计算,最终以综合的评价指数来表征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
应该说经过近年来全面的摸底调查监测,评价结果也显示,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市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刚才韩处也介绍到,比如以河流为例,55.7%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均是优良,特别是通过我们这次监测还发现,全市五大水系均监测到了清洁水体的指示物种。我的介绍就这些,谢谢您的提问。
央广网记者:我的问题是,国务院今年年初印发了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我想请问,北京在入河排污口监管方面咱们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做好入河排污口的监管?谢谢。
何治(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感谢您的提问。入河排污口的管理是影响水体水质的关键环节,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对海河等7个流域的干流及重要的支流,湖泊的排污口要2023年底前完成排查,2025年底前完成整治。本市早谋划、早实施,自2019年就开始着手研究,2020年全面排查,2021年至今已完成90%排污口整治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前全部整治完毕,届时将提前三年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各省市前列。
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新口怎么建。在新设排污口方面完善审批程序,印发了关于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的通知,明确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审批的申请条件、材料、方式、流程、审批意见等事项。
二、明确老口怎么管。印发了北京市入河排污口分类分级的管控技术指南,明确排查、监测、溯源、清理整治、长效管理等工作的具体要求。推动建立水环境—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三、摸清排污口的家底。我们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原则,组织各区开展入河排污口系统排查,摸排掌握各类排污口的分布、数量、排水特征及去向。排放单位的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入河排污口全口径台账。全市我们共排查出排口1.58万个,其中雨洪排口占近90%,其余近2000个排污口中需要整治的共216个。
四、对问题排口进行清理整治。我们根据排污口的性质、类型、排水等情况,对列入清理整治的216个排污口,组织各区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清理整治,把清理整治工作列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利用市河长办的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和市级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来推动整治。
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一是依法把好新设排污口的准入关,加强现有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持续开展各类专项执法,实现全过程监管。二是与地表水的考核断面相衔接,将全部入河排污口纳入全市93个地表水的控制单元,建立入河排污口和—水环境的对应关系。三是在重要的入河排污口建设小型的水质自动监测设备200余套,并接入我们的监管平台,对排污口的水质异常情况进行预警,指导管理人员快速的进行现场的排查处置,从而健全快速响应的处理机制。四是建立并实施入河排污口的台账动态更新机制。谢谢!
《中国环境报》记者:刚才刘主任介绍了北京市开展全市范围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请问水生态环境质量涵盖的范围是什么?跟我们平常说的水质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谢谢。
刘保献: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应该说水生态环境质量指的是水生生物群落、水环境以及栖息地构成的生态系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范围既包括传统的理化指标,也包括水生生物和生境的指标,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些指标完整反映水生态系统的质量、结构还有功能,从定义上讲,水生态环境质量它不仅包含水质的状况,还进一步延伸到水生生物和生境的状况。从工作上来讲,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又是水质监测与评价的延续和丰富。
刚才您问到为什么要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大家比较熟悉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主要追求的是清澈见底,从水质监测进一步延续扩展到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就又进一步体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目标。目前咱们水生态质量环境监测应该说是既衡量了水质的好坏,又兼顾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总的来说,之前咱们评价水治理的好不好,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水质理化的指标进行评价,现在的评价又进一步涵盖了水生生物和生境,应该说这种评价更加全面和完整,我们工作关注重点也将由原来的“水清”到“岸绿”以及“有鱼有草”,真正实现从“清澈见底”到“鱼翔浅底”的转变。我的介绍就这些,谢谢您的提问!
主持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