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天子岭” 半部垃圾填埋史!
笔者近日注意到,杭州市人民政府网站8月5日公布了“天子岭填埋场生态治理工程(一期)设计招标核准登记”,这意味着坊间流传已久的杭州天子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治理工程即将进入实操阶段。
从这份核准登记文件看,天子岭填埋场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单位为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总额约1.75亿元。
笔者通过环卫科技网数据平台查询后发现,早在2021年8、9月间,天子岭填埋场生态治理工程就已进行过一次“场地调查服务项目”招标,彼时中标单位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标金额约1390.54万元。
2021年11月4日,杭州市环境集团还召开了一次天子岭填埋场生态治理专题会,中科院院士陈云敏发言时明确了堆体滑移、水土污染、臭气三大灾害治理方向和重点,对封场后气体利用、渗沥液减量预测、场地利用、局部开挖筛分等四方面提出建议。
看来,天子岭填埋场生态治理工程酝酿已久,各项前期工作也一直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
▼2019年,遥望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官网,发布者:刘永杰)
1、天子岭往事
说到“杭州天子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卫圈的新人或许不明所以,但对于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环卫行业的“老人”来说,该场可谓如雷贯耳!
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杭州市北郊半山街道石塘村天子岭山的青龙坞山谷,是全国首座符合原建设部卫生填埋标准的大型山谷型垃圾填埋场。
所谓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实际是天子岭第一、第二两座垃圾填埋场的总称,两场分别被简称为“一埋场”和“二埋场”,下文中我们将会继续沿用。
一埋场最早,设计于1987年,这个时间甚至比我国首个垃圾卫生填埋行业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88)的颁布时间还要早一年,现在看颇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味道。1991年投入使用,2007年填满封场并实施生态覆绿工程,16年间共计处理垃圾900多万吨。2010年3月建成天子岭生态公园并对外开放。
一埋场垃圾基本坝坝顶标高65m,为碾压堆石坝,基本坝以上部分以垃圾进行堆坝,采用1:3外坡堆积垃圾堆体,设计垃圾最终填埋堆积标高165m,设计计算填埋库容600×10^4m3。该垃圾填埋场设计服务年限13年,1991年4月正式投入运行,2004年服务期满。
为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下游地下水,设计在调节池下侧截污坝下部采用以帷幕注浆为主的垂直防渗措施,经过近10年对地下水的监测,垃圾渗滤液未对下游及周边地下水产生明显污染,防渗效果较好。渗滤液采用低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
该工程先后被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科委评为示范工程及优秀工程,并在全国推广,影响深远,包括济南市首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内的全国众多卫生填埋场的垂直防渗均采用了帷幕灌浆技术,至今效果良好。
二埋场是在一埋场工程成功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填埋技术建设的,2003年12月开工,2006年12月竣工,这个时间刚好与一埋场填满衔接上。
二埋场的修建地址位于一埋场下游向西440米,相当于一埋场的扩建,占地约1700亩,总库容为2202万立方米,可消纳城市垃圾2405万吨,日处理垃圾1940~4000吨,工程服务年限24.5年。工程投资概算8.2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930万美元。
主要建设内容为管理区、污水厂、垃圾坝、库区防渗系统、平台道路系统及其他附属设施等;管理区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网络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实现分域管理、权限管理、资源共享;库区防渗系统采用国际领先的垂直与水平相结合的综合防渗技术,垂直防渗继续采用帷幕灌浆,水平防渗采用双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和复合GCL膨润土复合防渗系统;填埋工艺按计量、倾倒、推平、压实、消毒、覆土流程作业。
污水处理厂承担新老二个填埋场污水的处置,设计规模日处理污水1500吨,采用“两级加压生化+气浮”的处理工艺,出水采用在线监测,出水水质执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三级标准,纳入市政管网。
除了规范的各种防渗措施和大规模的渗滤液处理,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还填补了国内另一个“空白”——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建设了国内首个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1996年3月,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与一家加拿大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利用沼气合同。1998年4月,沼气发电厂正式动工兴建。一期工程总投资350万美元,安装两台发电机组,每台发电功率为970千瓦,二期工程将再增加4台机组,计划建设规模为4~6兆瓦。
报道原文表示,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不仅有明显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也对城市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有着重要的开发利用借鉴的现实意义。时任原建设部副部长的赵宝红说,天子岭垃圾气体发电项目填补了国内气体发电空白,国务院已将这一项目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
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设计、施工、运维及其在渗滤液处理、沼气发电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堪称是中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发展史的一部“缩影”。
在1990年代前后,国内先后建成了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苏州市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济南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一批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设施,导引着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进入“卫生填埋”新时代。而在那之前,我们的生活垃圾还只能简单堆放、简易填埋,甚至直接倾倒入河流、海洋。
可以说,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是国内首个彻底改变全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新技术,地位绝不啻于后来风行的垃圾焚烧发电。
2、天子岭的未来?
从1991年到2020年,包括一埋场和二埋场在内,整个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总计处理生活垃圾近3000万吨。随着杭州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转型升级,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逐渐形成“焚烧为主、资源化为辅、填埋为保障”的新格局。2020年12月16日23时58分,随着最后一张覆盖膜的密闭完成,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正式结束填埋主力的角色。
▼020年12月16日23时58分,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图片来源:杭州市环境集团官网)
然而,这并不代表天子岭填埋场已彻底“退役”,围绕垃圾填埋展开的渗滤液处理、沼气发电、环境监测以及各项治理、维护工作,依旧要延续数十年之久。国内所有的垃圾填埋场莫不如此。
那么,不再填埋垃圾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未来会是什么样?
2021年3月,在《杭州日报》上,杭州市环境集团工作人员表示,天子岭“将高标准实施填埋场生态治理,把天子岭园区打造成全国高标准大型综合填埋场生态治理示范工程,结合环保工业旅游基地、环保教育宣传基地功能,建成大型综合环保教育基地,化邻避为邻利。未来,天子岭的发展将融入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大城北综合开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无疑是国内所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最佳愿景,更令填埋场周边居民无比期待!
因为,垃圾填埋场在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让附近居民困扰不已!
▼天子岭填埋场除臭装置(图片来源:杭州市环境集团官网)
2021年,已不再填埋原生垃圾的天子岭填埋场还是登上了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的“头条”。
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中,周边群众已对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臭气扰民问题反映强烈,虽然有关部门做了一些工作,但在第二轮环保督察时仍发现“填埋场渗滤液处置生化工段废气收集处理效果不好,存在无组织排放,恶臭问题突出”。
为此,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采取了多项治理和改进措施,包括对污水厂(一期、二期、三期)处理工艺段密闭,提升渗滤液处置生化工段等废气收集处理效果;对餐厨一期、厨余一期废气处置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进一步优化提升工艺流程,提高设备、厂房的密闭性;新建1台火炬(5000立方米/小时);持续做好覆盖膜巡查修补及沼气收集管网维护,保持填埋场自然沉降期间气体密闭收集及处理正常运行。同时加强了治臭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园区内所有项目规范化运行水平,持续优化填埋库区和配套区域气味管控措施,合理调度垃圾运输车辆,减少臭气无组织排放。
然而,上述措施或许可以“治标”,但却不能治本,反而进一步凸显了垃圾填埋场实施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虽然暂时还不确定天子岭填埋场生态治理会采取什么方式,但是笔者推测或许不会走大规模“开挖-筛分-焚烧”路线。一是开挖过程中的臭气、污水等潜在环境风险、社会风险难以估量;二是天子岭的惊人体量,这里有3000万吨垃圾,如果开挖可能需要天文数字般的投资!以近日环卫科技网发现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座仅填埋着130万吨垃圾的填埋场治理工程为例,该场采用“开挖-筛分-焚烧”方式,须投资3亿,换天子岭呢?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去济南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参观交流时碰撞出的一个观点,“填埋场里埋藏的不是‘垃圾’,而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以及我们与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的记忆,我们半生中丢弃的物品都沉睡在填埋场内。总有一天,它会成为我们研究城市发展史的最佳样本”。
▼站在“银山”上眺望“金山”,已是郁郁葱葱。这是济南市黄河以北唯二的两座“山”,山中埋藏的则是全市30年的“记忆”(图片来源:本文作者)
所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填埋场挖开、并把挖出来的东西烧掉呢?何不让他们继续沉睡?直到我们需要他们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