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密云水库带来哪些启示?
慧聪水工业网“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六十一甲子,密云水库不再只是京城的“大水缸”,也成了山区农民的“聚宝盆”,真正实现了保水与富民融合发展。60岁的密云水库见证了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典型。值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回顾密云水库发展历程,对全国各地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根治潮白河水患,变水害为水利,解决北京生产生活用水紧张问题,1958年6月党中央决定动工修建密云水库。20多万人齐聚燕山脚下会战,用两年时间建成这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工程。此后60年间,密云水库一直滋养着首都的民生与发展。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使命易晓,致远惟艰。60年始终如一的坚守,铸就责任与担当。从建设时期开始,密云历经三次大移民,近7万百姓搬离故土。60年来,为了保护水质,关矿山、腾退库区“押宝地”、拆除违法建筑、清退一级保护区内规模养殖场,密云人舍小家为大家,几经转产,无怨无悔。在密云,保水是第一责任,也是政治责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这种坚韧弥足珍贵。尤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这种坚韧来抵挡诱惑、守住底线,不能为了一时的GDP增长而牺牲环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60年保水路,协同发力,库区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从2016年开始,北京、河北两地加强了上下游联动,加强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600平方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2018年,与河北省探索建立了基于水量水质的流域上游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今年9月1日,密云区与水库上游的怀柔、延庆、承德、张家口签署保水合作协议,组成“保水共同体”,重点从推进实施流域统一规划、建立跨界水体统一监测机制等方面深化协同合作,上下游协同,共护一库清水。
60年来,密云积极探索保水机制和措施,在跨区域水环境保护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当前,区域协同治理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自扫门前雪已经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各地需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固定思维,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充分考虑各方实情和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有效、公正、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环境治理的有力支撑,更能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赢。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有了绿水青山,就要想办法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百姓有获得感。只有百姓生活改善、得到更多实惠,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才能更稳固,因此,实现“转化”是根本。
60年保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密云走上了保水与富民协调发展之路,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样本。关停矿山、养殖场等污染项目,实现全域产业绿色转型,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发展有声有色。充分发掘环境资源优势的同时,高精尖产业也在密云布局,怀柔科技城、中关村密云园等成为带动密云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019年,密云地区生产总值340.93亿元,增速达到6.3%,守着好山好水的密云人,日子越来越红火。
密云用60年的发展证明,只有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能使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存,让生态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互相成就,让人民获得更大福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越到此时,越考验地方政府的定力,考验地方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能力。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唯有此,才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享受到“好山好水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