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基建”名义寻找价值洼地 智慧水务新机遇已来?

慧聪水工业网 2020-07-06 09:09 来源: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导读:据预测,智慧水务市场规模达到百亿体量。至2023年,这一蓝海则将攀升至250亿。

2020年开春至今,“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跃升成经济热词。

在国家发改委此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一度被看作稳增长“抓手”的“新基建”首次有了明确定义:覆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层面。在过去短短一年里,决策层先后有8次重要会议对“新基建”进行了强调。随即,“新基建”频频出现于多地新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

“新基建”是对这个乍暖还寒之春的一剂强心针。覆盖七大新兴领域(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未来经济转型升级提前铺路。投资规模体量高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26%,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当水务撞上“新基建”

但,“新基建”并非仅限于拓展市场体系。业内人士都知道,众多传统领域亦如水务已经进入产能相对过剩阶段,行业洗牌在即。迅速打开增量市场已非上策,提升存量效率成为必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源于科技端的“新基建”无疑将带来一场变革浪潮:行业重心放在如何挖掘效益“深度”上。

“‘新基建’的意义是非线性思维,是管理理念、商业模式、顶层设计的变革。”对于历经高速发展扩容期的水务行业来说,愈发严苛的标准、更为精益的措施,对智慧水务的整体计算能力与速度要求逐渐提高。同一时期内,数据采集得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也越来越复杂。

尤其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包括生产、管理及服务流程的各环节都需要同步兼顾更为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相应地对数据采集与实时性的要求更加苛刻。这就需要引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跟上“效果时代”洪流。而这也与融合前沿通信技术,直至打造以系统集成化、信息网络化、数据海量化为特征的“新基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新基建”能对智慧水务行业带来多大变化?承接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自身加持的“洞察力”与逻辑性,呈现愈发智能化的事务决策,直至将水务不断趋向“降损、控漏、提效”运营管理方式。进一步来看,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实现业务的信息化。“新”也在于此。

技术迭代催生百亿“蓝海”

也就是将水务运营工艺与操作流程数字化,将企业内部的人、事、物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来提升管理效率。通过多渠道打造数据一体化、流程整合化、应用集成化、决策科学化管理模式,让供水企业的运维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信息在数字层面挖掘水务企业资产的价值提升潜力。

但要踩准运维管理重点、做到“智慧”,并非一件容易事。智慧水务价值在于,从生产的前端一直到用户端,将最大程度上提升水务公司的应急响应能力,涵盖包括管网抢修、水质安全监测在内的整个水循环周期。具体体现为要求“实时、完整、精确地采集到流量过程曲线数据”,从而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在辅助决策之余,智慧水务还将与水环境系统中的实时控制模块相结合,辅助自动化控制。

智慧水务,核心源于挖掘数据深层次价值。即在数据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水务的计算环节传送到云端进行处理,使供水各领域、各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精准。经过优化后具备更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并根据计算分析结果调整资源配置,在获得更多数据源支持的情况下解决更多场景下的业务需求,使水资源的调度更加高效灵活。

也就是能否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依靠数据打造新产品和新业务是智慧水务企业能否“弯道超车”的胜负手,是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将产业和创新提升一个层级的关键所在。立足于此,未来水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水务物联网获取水网数据,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提供长期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

要获得此轮红利,还需要关注智慧水务背后产业链的发展与市场机会。这是市场主导的投资,也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水务企业主场。根据预测,智慧水务市场规模达到百亿级体量。至2023年,这一“蓝海”则将攀升至250亿元左右。更为利好的消息是,随着“新基建”中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不断融入智慧水务的各个环节,智慧水务将进一步迎来“黄金时代”。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