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化企搬迁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慧聪水工业网近期,鲁西子公司山东聊城鲁西化工第一化肥有限公司停产搬迁获得补偿9.52亿元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按照2017年9月4日国办《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77号文的要求,搬迁改造工作已于去年年底前启动。这一年来,搬迁改造遇到了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截至2018年底,各省共上报搬迁改造企业1176家,其中异地迁建479家,就地改造360家,关闭退出337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企业共有1089家。
搬迁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搬迁改造资金缺口大
搬迁改造企业多为传统化工企业,需资金较多,部分企业关闭退出后,现有资产基本报废,减值损失较大,资产变现后不足以弥补企业搬迁或关停造成的资金缺口。
补偿企业搬迁资金缺口主要来源于腾退土地收益,但各地执行效果有差异,欠发达地区土地价值低,部分企业腾退的土地污染较重,无法进行商业开发,土地收益无法满足企业搬迁资金要求。而金融机构对这些传统化工企业放贷多持谨慎态度,企业融资难。
土地、用能指标限制
部分地区化工园区土地指标有限,区域内的能耗排放指标也有限制,难以满足搬迁企业需求。
“土地是园区发展的第一关,土地批不下来,后续的规划就做不了,后续的手续办不了,项目就落不了地。”汶上化工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陈涛说。
对于类似汶上这样的县,上级每年拨付的无偿土地指标大约300亩左右,城市建设加上工业项目落地,远远不够用。实际主要用的是“增减挂钩”指标,即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复垦腾出建设用地指标,指标在全省范围内交易,价格30万元/亩,使用成本较高。
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强
部分地方政府在制定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确定名单时与企业沟通不够,没有做“一企一策”的深入研究,简单以距离不达标、企业效益差、有民众反映等理由将其列入名单,没有综合考虑企业的负债、工艺技术、装备、安全、环保等情况。
还有的地方只列出了搬迁改造企业名单,搬迁去向、产品升级方案、融资方案、人员安置等均未落实,方案制定简单化、行政化,可操作性不强。
环保问题突出
装置搬迁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厂区生产区和罐区地面部分损坏、废水池防渗层部分损坏、危险废物的随意堆放等,可能导致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另外,因非正常的排放,可能发生地表水、大气环境污染。而危化品生产企业一般都存在“三废”特别是工业固废的安全管理问题。
厂区拆迁过程中也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噪声、设备清洗废水和少量粉尘、烟尘等。
大企业搬迁协调难度大
大企业特别是央企所属企业搬迁难度大,涉及大量在岗职工和退休职工安置问题。由于财权、事权不在地方,地方政府和央企在企业发展、搬迁补偿等方面分歧较大,协调难度大。
该如何解决?
政策、技术双管齐下解决资金问题
为解决项目启动建设资金难题,各省市陆续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帮助企业弥补迁改过程中的资金缺口。
安徽省蚌埠市根据搬迁企业原址土地面积,先行按每亩80万元标准给予基础补偿。待企业原址土地出让后,净收益高于80万元的部分,每亩按不低于50%的金额给予企业补充补偿。此外,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组建了淮河兴业投资公司,规划融资50亿元,用于支付企业搬迁补偿款。
大部分搬迁企业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建设,而是通过新建项目,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实现转型发展。
山东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因没有和居民聚集区保持在一定安全距离,被要求从肥城城区搬迁出去。经过技术改造以钢厂炼钢的尾气,替代原来的烧煤制气,让企业搬迁的投资由计划的33亿元压减到了18个亿。和原来老工艺相比,每年减少的煤炭用量102万吨,减少了废水排放47万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32万吨。
搬迁完毕后再拆除污染治理设施
搬迁改造前,应认真排查搬迁过程中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根据各种情形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环境应急预案。
搬迁改造过程中,应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或使用,妥善处理遗留或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待生产设备拆除完毕且相关污染物处理处置结束后方可拆除污染治理设施。
企业应对原有场地残留和关停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进行处理处置。
搬迁关停工业企业应当及时公布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公开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过程中污染防治监管信息。
完善实施方案,做好企业人员安置
通过搬迁改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各地在编制方案时注意防止“四个倾向”,即防止简单化、防止行政化、防止新增过剩产能、防止出现新的“城围化工”现象。
此前,搬迁改造专项工作组派出10个督导组分赴各地开展督导调研,指导地方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方案。
搬迁改造中,危化品企业高度关注民生及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妥善做好因迁改带来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通过采取开发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服务、落实扶持政策等措施,积极帮扶下岗转岗员工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