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监测行业:2018年回顾与2019年展望

慧聪水工业网 2019-02-14 10:1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 1、主要政策

2018年,是环保产业的重要转折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

一方面,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

另一方面,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多个环保新政正式落地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是2020年之前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战略详图。此外,生态环境部印发《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明确了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提出要创新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强化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不断完善“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大力推进监测新技术发展,加快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顶梁柱”作用。

(1)空气质量监测政策

此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的实施在2013-2017年推动我国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座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PM2.5年均浓度安全标准10微克/立方米。

2018年1月,环保部印发了《2018年重点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案》,对于VOCs监测的城市、监测项目、时间频次及操作规程等做了详细规定。

同月,环保部正式印发《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指南(试行)》、《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南(试行)》、《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质保质控与运行技术指南(试行)》、《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指南(试行)》等四项指南文件,为规范城市利用新技术开展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工作提供指导

7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8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修改单,修改了标准中关于监测状态的规定,并修改完善了相应的配套监测方法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12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水环境监测政策

2018年2月,环保部印发《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3月,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联合部署开展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5月,生态环境部制定了《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进一步推进水站文化建设,丰富和拓展水站人文内涵,培育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理念,树立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品牌。

2018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这是我国印发的第一个涉水攻坚战实施方案,让城市河道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有了清晰的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同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强化完善保护修复措施,全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其中特别强调提升监测能力。

(3)土壤监测政策

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13部委联合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考核规定(试行)》,评估考核内容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两个方面。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4)其它重要政策

2018年1月,环保部发布《环境专题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HJ927-2017)、《环保物联网总体框架》(HJ928-2017)、《环保物联网术语》(HJ929-2017)、《环保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指南》(HJ930-2017)和《排污单位编码规则》(HJ608-2017)等标准,促进环境信息化、环保物联网的发展。

2018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准则》、《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钢铁工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水泥工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制浆造纸》和《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火电》等标准,规范污染源源强核算工作。

2、行业发展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评价考核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治理环境污染成效的重要依据。2018年,监测设备的发展,在价格更低、易于维护、运行稳定、适应恶劣环境等基础上,已经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环境监测网络,从省级到地级,逐步到县级覆盖;监测领域,从空气、水向土壤倾斜;同时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指标不断增加;监测空间不断扩大,从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018年固定污染源监测市场趋向稳定,原有监测设备进入更换期,受益于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改造等因素影响,传统固定污染源监测产品需求有所上升,特别是2017年8月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快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污水处理厂、氮磷排放重点行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安装总氮、总磷自动监测设备,带动总磷总氮监测市场需求上升;而随着火电厂烟气治理设施新建及改造基本完成,超低烟尘、烟气监测设备市场需求已趋于饱和。此外,随着环保督察力度加强,对污染源运维可靠性需求增强,对数据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2018年环境质量监测持续升温

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空气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针对各类大气污染源及空气颗粒物,持续加严相关政策,提高排放治理标准,细化监测部署方案,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各级监测站对空气站的需求比较旺盛;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质监测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水质监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污水处理或者河道治理为代表的传统“末端治理”模式正在向“全流域治理”推进,全流域一体化生态单元的运营,在水域生态在线监测、水污染应急预警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水质监测体系正在向更广泛的覆盖面、更系统性的布局发展,水质监测体系逐步清晰和完善。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耗资16.8亿元用于水质监测站的建设和运维,这标志着水质监测站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释放期。

2018年,大气成分分析设备市场需求有所提升。监测指标向组分监测、前体物监测等倾斜,力求说清污染物来源、成因与形成机理。受益于中国监测总站主导的组分网建设,各地市的需求也逐渐显现。

在智慧环境领域,政府需求持续增加,网格化监测及微型站市场需求旺盛。环境监测要素从大气扩展到水质,监测领域不断扩大,监测网络从传统的“三废”监测发展为覆盖全国各省区、涵盖多领域多要素的综合性监测网。

3、热点技术

2018年,环境监测技术主要集中于化学发光、色谱、质谱、FTIR、LIDAR、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等领域,涌现出数据处理、智能监测、生物传感器、三维激光雷达、无人机等新的技术。

光学遥测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开始构建典型区域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网络。气溶胶雷达、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已得到应用,并自主构建了我国首个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基于生物、质谱、色谱的环境监测手段也迅速发展,共同奠定了我国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得到应用,能够快速的实现对土壤的采样工作,掌控土壤环境情况。随着光学、电子、信息、生物等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环境监测领域技术正向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光学/光谱学分析、质谱/色谱分析方向发展;向多监测参数实时、在线、自动化监测以及区域动态遥测方向发展;向环境多要素、大数据综合信息评价技术方向发展。

二、2019年行业展望

1、行业展望

2019年,我国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打好蓝天保卫、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大战役。环境要素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系统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将融合发展。环境监测将统筹城市/农村、区域/流域、传输通道、生态功能区等不同尺度监测布点,监测点位布局增多;监测频次更密,将由手工监测为主向连续自动监测为主升级;数据评估要求向准确预测、预警倾斜,为污染减排提供依据,科学反应环境质量与治理成效。

现代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将成为新热点,综合开展地下水监测、海洋监测、农村监测、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全国统一的大气和水环境自动检测数据联网,大气超级站、卫星遥感等特征性监测数据联网,构建统一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持续推进环境遥感与地面生态环境监测已成为生态环境部的工作重点,未来将建立基本覆盖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地面监测站点,加强环境卫星监测及航空遥感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受益于环保政策与社会资本的青睐,环境监测行业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实现900~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五年复合增速约为20%。

2、八大热点趋势

黑臭水体监测:国家对城镇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黑臭水体治理产业发展前景巨大,必然会拉动黑臭水体水质监测领域快速发展。

小型化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随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和水质网格化监测的推广,水环境自动监测站需要进行更密集的布点,以满足污染溯源、水质预警、河长考核等大数据应用需求。小型化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与固定站房式水站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无需征地、安装灵活、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成本低等优势,将成为水质监测产品热点。

海洋监测:海洋监测装备技术的发展势必紧跟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海洋装备、海洋活动深度结合。长期、定点、连续的多要素同步测量技术是研究海洋环境变化规律和实现目标监测警戒的重点。

VOCs监测: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实施,虽然应税污染物种类里面并没有列出VOCs,但苯、甲苯等类型的VOCs物质已经被纳入征税范围,预计未来还有更多的挥发性有机物被纳入应税范围;此外,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也在加速推进,政策刺激之下,空气站和污染源VOCs监测需求有望加速释放。

恶臭气体监测: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和对于恶臭等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恶臭气体环境污染监测为创新创业的切入点,从“试错”中蹚出路来,用电子方法替代人工方法精准确定恶臭的成分,从而实现对恶臭气体的在线监测将成为行业热点。

土壤环境监测:加大ICP-MS法等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应用以提升土壤环境监测的精确度;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固定污染源重金属监测:随着全国重金属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推进,相关企业安装重金属监测设施的需求将增加;考虑14410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涉及重金属的企业占2771家,按目前120万/台设备价格计算,短期市场规模达36亿元。长期来看,按污水排放污染源4000台监测设备需求,燃煤机组4000台监测设备需求,流域水质监测2000台监测设备需求估算,未来将打开超百亿的新市场。

大气传输通道城市监测方面:加大走航监测、激光雷达监测、尘沙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