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旧账”转向全流域管控 20载治污重塑高原明珠

慧聪水工业网 2018-08-02 09:0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 滇池今日的蜕变重生,倾注了国家和云南省20余载的治理之功,也是昆明砥砺前行的生态回报。但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从“死水微澜”中重生的滇池,要找回“淘米洗菜、捉鱼捞虾”的美丽世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春城昆明拥有一颗“高原明珠”——云南最大淡水湖滇池。如今,黯然失色多年的滇池在逐渐重焕神采的同时,也正走出一条重污染湖泊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

“滇池兴,则昆明兴”。这句昆明人出口成诵的话,反映了人们对滇池治理的渴盼与厚望。滇池流域面积超过2896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保界,滇池是公认的我国湖泊治理难点。为了让高原美湖重返人间,对滇池进行抢救性治理被列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从“九五”以来,国家连续4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列入全国“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项目。同时,昆明全市开始用“硬手腕”整治遏制生态污染,20年来各级政府投入超过497亿元。但早期治理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仅仅“还旧账”,未能遏制污染发展趋势。

与此前治理思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常态下滇池治理从“点源控制”逐渐过渡到“全流域治理”,“遏制增量”的同时“削减存量”。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昆明市全面实施了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理体系,即包括环湖截污及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在内的多维度对症“良药”。

随着《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办法》等规章相继落地,滇池保护治理也自此向科学化和法制化转变。为进一步强化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昆明市自2008年在滇池流域推行河(段)长责任制,多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按控制单元、不同的河流断面一步一步进行治理,治理工作不是一口吃,而是循序渐进、逐个达标,而这与“河长”逐级覆盖相契合。截至目前,滇池流域已全面建立了四级河长、五级治理责任体系及三级督察制度。

其中,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加强滇池流域各区政府的治理意识,起到了倒逼的作用。河道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以“谁污染谁买单”倒逼环保责任落实的做法初显成效。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从2017年8月至同年底,共收取生态补偿金超过3.84亿元。收上来的生态补偿金怎么用?根据生态补偿金的管理使用办法,会投入到滇池治理的重点项目上。

经过持续20多年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的全面实施,目前昆明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这其中,主城及环湖建成了超过5647公里市政排水管网、近100公里环湖截污干(管)渠以及2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善的截污治污体系也自然也极大促进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湖体水质企稳向好。2018年上半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进一步上升为Ⅳ类、轻度富营养,但水质改善的稳定性还有待观察。

“十三五”时期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新阶段。按照当地发布的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0年前将继续投资141亿元削减流域污染负荷。仅在2018年,昆明市将全面打响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战”,力争2020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面达到Ⅳ类。但这也绝不是滇池治理的重点,因为人们仍期待着可以“淘米洗菜、捉鱼捞虾”的那一天。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