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首次出炉 长江经济带迎来深度布局年
慧聪水工业网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从底线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而这也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了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重要位置,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6月19日,审计署发布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报告,这也是审计署首次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审计。根据这份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出具的“体检报告”,过去两年时间里,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共投入相关财政资金远超2300亿元。而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工作,力度将更大,措施将更实,效果也将更好。
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保护一直是近年来政策关注的重点。长江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是横贯中国东西不可或缺的生态大廊道。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流域之一。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之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脉络愈加清晰。
与以往相比,此次专项审计事项多、被审计单位多、专项资金种类多而散。据介绍,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情况;污染防控情况等。“应该说,本次审计是对长江经济带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次‘体检’,既全面覆盖,又重点突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张庆龙指出。
此次专项审计,不仅审了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还对长江经济带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体检”。对于审计关注的重点问题,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工作人员表示,在民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上重点关注水资源水污染、土地资源土壤污染。公开资料显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考核断面的水质优良率超过70%,比上年提高接近0.45个百分点。
审计结果公告显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沿江各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污染防治为例,相关省份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有所增长,水、大气等污染治理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上述报告显示,11个省份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近两年分别增加8%和11%。
肯定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审计署也指出了一些问题。诚如持续治理的5个国家重要湖泊由于统筹治理不到位等原因,2017年的水质仍为IV类及以下,主要是总磷、总氮超标。同时,因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管网损坏等,部分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未按要求在2017年底前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或直排入河。
作为工农业活动强度大,城镇分布密集地带,长江经济带的污染源分布等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复杂性,生态环境保护难度大。因而接下来如何绿色发展,如何正确处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考验。通过近两年的专项行动,沿江11省市126地级市逾百个水源地排查出的接近500个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清理整治。
从部委层面来看,对长江的环保督查也在进一步强化。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202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180亿元促进形成共抓大保护格局。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所有工作都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集中打好治水、治气、治土等工作。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