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20年 水业将如何把改革进行到底?
慧聪水工业网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十九大中,“两山论”被写入党章,环境产业成为“两山论”落地的中坚力量。
4月2日,由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18(第十六届)水业战略论坛”在京启幕。站在改革新起点,纵深发展20年的水业将如何把改革进行到底?
黄金二十年,环保走向“大生态”
从1998年到2018年的纵深20年,在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双库定向邀请专家薛涛看来,水务发展是一个“水大鱼大”的发展过程,在市场与政策双轮驱动之下,从摸着石头过河、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发布,市场化大刀阔斧地改革,到大资本时代加速,直至PPP成熟潮,水业发展“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认为,政策为环保产业插上了翅膀。傅涛在论坛上指出,政治是环境市场之本,“两山论”赋予了环境产业新的使命,环保产业要以政治挂帅,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文明的改变是价值观的改变,两山产业的兴起,是产业价值链的上移。如果生态文明是一栋房子,两山经济就是顶梁柱。”
与此同时,产融结合助力水业发展腾飞。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财政部入库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952个PPP项目中,涉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PPP项目总数已达到755个,占比近80%,项目金额总计超过9000亿元。
环保产业正在从环保走向大生态。“十三五”及“水十条”出台之后,传统“末端治理”模式正在向“全流域治理”推进,全流域一体化生态单元的运营,将在水域生态在线监测、水污染应急预警方面产生极大的需求。水污染治理“由点及面”,从过去的点源控制走向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环保及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邵琳琳看来,将来水务行业市场空间巨大,机遇集中于三个方面: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市场启动,以及污水处理厂推进提标改造。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水务企业、环保企业在未来的大生态产业中,竞争的同时谋求联盟式的共同发展。此外,据E20研究院统计,目前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为30%,村污水处理率不足20%,后续市场启动空间大。最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至地表IV甚至III类水将会逐步得到推进。
痛点依存,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
走过漫漫20年的改革路,水环境治理市场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路途中,仍面临“拦路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资源能源所所长、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在论坛上直指水业当前面临的困局与挑战。
第一,重厂轻网,污水收集系统效率低下,进水浓度低。王家卓指出,过去对管网重视的欠缺,导致当前污水收集系统效率低下、进水浓度低。数据显示,2007-2017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和处置规模不断增长,从1148座增长至4802座,总处理规模从7554万吨/日增长至18558万吨/日。
但反观2017年各省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COD浓度(mg/L)不升反降。全国31个省市,进水平均COD浓度低于350mg/L的有24个,以低标准测量,低于150mg/L的还有4个。观察2007-2017的十年间平均进水浓度COD发现,污水处理厂容量的增大并没有转化为处理能力的提升,经过大比例稀释以后的污水、河水、地下水、山泉水等和污水混在一起进入了污水处理厂,而这不仅挤占了污水管网的收集能力,也挤占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浪费了地方政府大量污水处理费用。
而症结在于政府不重视、设计不科学、材料不合格(管网质量差)、施工不规范、人员不到位、管理不及时。
其次,排水体制混乱,合流分流说不清楚也是阻碍改革道路上的一道坎。王家卓直言,各城市早期建立的排水系统基本都是合流制的,合流制并非水环境差的“罪魁祸首”,合流制分流制互有优势,但是我国有些地区过于强调雨污分流。“黑臭水体的罪魁祸首在于没有控制的合流制污水雨天溢流,导致水污染;分流制地区的雨污水混错接严重,尤其是污水接入雨水管,导致旱天直接排放入河”。
除以上挑战外,部分地区控源截污做得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力度欠缺、生态环境生态修复表面化、虚无化,把生态修复异化成种水草、撒药、铺石子、曝气,以及盲目追求大水面高水位,导致河水倒灌进水排水管网,且增大排涝压力等都是发展道路中亟待破解的重重困局。
还需关注的是,水环境治理存在五千亿资金缺口,薛涛在论坛中指出,财政部强调降杠杆的情况下,已逼近PPP的天花板。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未来已来,水业乃至环保产业,还需直面困局,对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当仁不让,将改革进行到底。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