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对气水土专项资金支持不再“吃大锅饭”

慧聪水工业网 2018-02-03 08:38 来源:第一财经

慧聪水工业网 中央财政支持各地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中,不再存在“撒胡椒面”“吃大锅饭”的现象。据记者了解,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采取按因素法切块方式分配的办法,对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江西、浙江、重庆3个省市给予了奖励。

与此同时,对空气质量改善排名靠前的河北、山东省给予资金奖励,对部分未完成任务的省份扣减了财政补助资金。

“专项资金均采取按因素法切块方式分配,由地方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支持重点,统筹用于最需要的领域;逐步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大气、水环境质量考核结果安排资金。”在最新出版的《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期)上,财政部副部长刘伟撰文说。

据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近年来,国家设立大气、水、土壤专项资金,资金规模逐年增加。2013年设立大气专项,预算安排从2013年的5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0亿元;2015年设立水专项,2017年预算安排120亿元;2016年设立土壤专项,2017年预算安排112亿元。仅2017年,这三个专项合计预算安排352亿元。

刘伟介绍,在资金分配格局上也进行了优化。大气专项重点解决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向雾霾问题最为严重和突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倾斜。土专项重点强化对基础性、支撑性的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支持。水专项按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地下水保护和治理等工作任务量的因素进行分配,加大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长江、黄河流域治理的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集中加大了对水质良好湖泊保护的支持力度,纳入支持范围的77个湖泊水质类别总体保持并提升。

中央财政对气水土专项资金支持不再“吃大锅饭”

2017年7月29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巢湖边两位工人正在清理湖面杂物。摄影/章轲

此外,中央财政还加大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均衡性转移支付按照各地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差额进行分配。标准收入根据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测算,标准支出选取总人口、可居住面积等因素测算,并增加了海拔等环境指标,因此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测算已经体现了生态环保因素。

刘伟介绍,生态资源丰富、环境脆弱敏感地区,一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开展生态保护、排放控制、污染治理等客观上会带来财政减收增支,标准收支差额会进一步放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相应增加。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2017年规模已经达到1.25万亿,比2013年增加了5000亿元,增长了67%。

为了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我国还实施了财政奖补政策。由中央财政对退耕户给予粮食补助和现金补贴。目前,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退耕还林还草补助4166亿元,其中2017年安排212亿元。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治理。对已纳入政策保护范围的天然林,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未纳入范围的,采取新的停伐补助和奖励政策。2013至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2005亿元。

近年来,财政部还会同农业部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逐步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了全国13个草原省区。2011至2017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草原补奖资金1137亿元,仅2017年安排188亿元。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推动下,草原长期超载畜量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促进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钢铁、煤炭产业是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户,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刘伟介绍,2016年中央财政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专门用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全年压减钢铁产能6500万吨以上、煤炭产能2.9亿吨以上,钢铁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回升,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但刘伟同时表示,目前,“政府承担的环境治理支出责任偏重,市场主体责任未有效落实”。2016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入约1.3万亿元(包括政府和企业投入),约占GDP的1.7%。1.3万亿投入中,全国节能环保直接投入约为4700多亿元,如果再加上通过科技等投入及税收优惠,政府总投入至少6000亿元,约占总体环保投入的一半。“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占比都是非常高的。”他说。

刘伟引述世界银行的分析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环保投资密切相关,当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至1.5%时,可以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达到2%至3%时,环境质量才会逐步有所改善。刘伟认为,应“协调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大程度与更广范围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完善政策运行机制,调动各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积极性。”

中央财政对气水土专项资金支持不再“吃大锅饭”

2017年5月25日,环保部强化督查人员在河北邯郸永年区一企业检查。摄影/章轲

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也表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

李干杰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举措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和污染防治技术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用好环保等绿色标尺,加快过剩产能退出、落后产能淘汰,发展节能环保、生态有机等绿色产业,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