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这块“海绵”怎么造?踩准这四个点很重要
慧聪水工业网 城市水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了突出矛盾,而我国给出的长效解决方案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由于海绵化改造关系到整个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筑,所以这必然不是一个可以单项出成果的工程。为此,坚持内部突破原则,激活水系脉络,由点扩向面,打造智慧型新城的“一盘棋”策略尤为重要。
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污染形势严峻,城市内涝问题迫在眉睫,种种条件相加促成了“海绵城市”概念的兴起。建立水城共融以及人水和谐的城市是“海绵化”改造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种一体化改造并不容易。
很多人都知道,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其“把城市打造成一块海绵”的标语上就不难看出,海绵化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城市内环境重建的过程。业内人士分析,城市水安全以及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矛盾,寻求海绵化解决方案是必行之路。
无论是从雨污分流的角度来看,还是站在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高度,或者是彻底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现状,海绵城市都不愧为一项“用未来眼光看当下问题”的高起点规划。“逢雨必涝”正在成为一道城市走向现代化,迎接可持续发展的壁垒,从内部突破才是王道。
显而易见,“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从内部突破的支点,其将撬动整个城建的水循环系统,并且重筑城市水资源管理生态圈。这不仅是缓解城市雨洪压力的长效解决方案,更是城市内部水系生态平衡的维护框架,所以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宏观方向统筹城市用水和水处理。
既然是要从宏观视角看未来,也要扩展“一盘棋”思维,那么就要清晰地认识到,地下管廊重置相当于激活海绵城市的水循环脉络。其实,人们常常有,海绵城市“烧钱”的印象,很大一部分输送给了地下管道工程。年久失修,排布非序,节点堵塞,规划变动,性能更迭,线路调整……这都是海绵化改造过程中要直面地下管廊重置问题的原因。
就目前的推进形势来看,海绵城市建设正在以点带面进行扩张。不少城市从街道开始,铺开“海绵路面”,从局部改善内涝问题。一部分地区则以公园、校园这样的公共区域为试点,进行景观植入,雨水收集,滞留带建设等。这有利于形成示范效应,逐步实现城市全覆盖。
依据这个思路,打造海绵城市标杆项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针对不同条件的地区,海绵化建设自是不能“一刀切”,如何做到科学规划和精准改造考验着城市管理水平。一个能够成为示范标杆,形成可借鉴以及可推广的范本的项目必然是能将专业性、整体性、功能性、系统性和性价比等各个方面融为一体的智慧成果。
这也是另一个需要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纳入核心的元素,即将“智慧新城”定义与海绵城市联系起来。一方面,这是指创新研究的“智慧”,包括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等;另一方面,这也是指万物互联的“智慧”,即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海绵城市建设,新时代赋予城市的新内容,环境保护主题下的最优选择。正是因为惠及当代,功在千秋,所以才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一跃成为环保最具发展潜力的板块之一。仅从最近一个星期的招标情况就能看出,河南、广西、广东、吉林、山东等众多省城又启动了新一轮建设计划,少则百万元,多则上亿,且热情不减。
在城市中建设污水处理厂,本质上就是为水处理建“站”,而“站”与“站”的联系远没有那么密切。可当“站”变成城市版图上的“点”,并且以“蓄水池”、“公园”、“湿地”、“绿化带”这样的“面”为基础,以纵横交错的地下管道为“线条”,海绵城市的格局就露出了其应有的轮廓。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