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7年上半段土壤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重要动态
慧聪水工业网 进入2017年以来,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行业开始迈向一个新阶段。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快”字当头,任务和目标富有挑战性,摸清底数、建章立制等基础工作持续推进,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市场则呈现出既积极又谨慎的特点。
总体部署: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近期召开的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指出,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进一步综合施策,攻坚克难,推动“土十条”尽早落地见效。会议要求,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健全完善机制,有效落实各方责任,抓好“土十条”贯彻落实。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污染地块开发再利用等风险管控均在须加快或加强之列。
会议通稿中关于抓好“土十条”贯彻落实的三个方面要求内容共363个字,共有“加快”、“抓紧”、“等不起”、“慢不得”和“坐不住”等多个强调时间的词,足以彰显环境保护部攻坚克难完成土壤污染防治任务的决心。
污染详查:五部委部署各地加快进度
既去年底共同组织编制并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后,环保部、财政部、国土部、农业部、卫计委近期联合召开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确定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会议要求各省督促市县政府加快完成详查点位布设核实工作,抓紧完成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以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部门经过严格筛选,确定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5家国家级质量控制实验室和32家省级质控实验室,确定了首批233家检测实验室,当前主要承担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任务。
对产业界而言,详查的结果和过程都值得关注。结果能告诉产业界土壤修复究竟能端多大的碗;过程则是产业界参与各地区各部门相关工作,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的良机。
上位法:法律责任驱动行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完成了一审程序,首次见诸于全行业和社会公众。它的出台将使土壤修复行业从“开发驱动阶段”正式跨入“法律法规驱动阶段”,生产企业、污染者、土地使用权人、政府、土地储备部门、修复企业之间模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将被梳理清晰,土壤修复业主的组成与偏好、对调查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修复目标确定、修复方案制定、修复周期、修复费用等诸多方面也将不同于从前。这一划时代的变化无疑有利于土壤污染预防和治理,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但对具体的从业单位和从业者来说,其影响是令人或喜或忧,亦或喜忧参半的。然而,无论如何都只能去面对和适应。
污染地块:八年一剑管理办法出台
自7月1日起,去年12月环境保护部颁布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该《办法》一经发布就被广受关注,有业界人士称其为我国土壤修复的一个里程碑。自2009年《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起,产业界对此期盼已久,可谓八年磨一剑。
有业内人士撰文表示,《办法》是环保部系统垂直管理改革和专门成立土司后,配合“土十条”出台的第一个重量级污染土壤管理办法,将对今后其他部门规章的制定,乃至上位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内容产生深远影响。《办法》的制定出台为相关领域发展制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管理流程,便于环保部门操作和管理。从前期的初步调查,到详细调查,风险评估,再到修复治理和最后的验收,以及多个环节中的环境监测,规定了多个节点的系统录入流程,建立了污染地块情况收集、状况跟踪的大数据系统,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坚持并落实分级分类的管理原则,将扭转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没有明确治理流程和管理规范的局面。《办法》所规定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将对业界产生强有力的政策约束,有望解决困扰国内土壤修复项目市场的低价中标导致低质项目的问题,促进土壤修复行业更加健康、规范发展。
地下水:加油站污染防治带来机遇
产业界呼吁多年的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修复,终于获得了法律的强劲支撑。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新增了加油站储罐污染地下水治理的相关规定。相应的,规定了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预防、环境调查、健康风险评估、污染控制及治理等主要技术内容,将对我国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环办水体函[2017]323号)也已发布实施。法律和技术指南双管齐下,大大增加了加油站地下水调查修复市场的确定性。重土轻水的局面有望扭转,“土壤地下水修复”终于能名副其实。
市场反应:既积极又保守
积极和保守是一对反义词,同时拿来形容上半年的国内土壤修复市场却并不违和。一方面,来源于市场的土壤污染调查项目和小型土壤修复项目的释放如雨后春笋;另一方面,像前几年那样引起业界瞩目的大型复杂土壤修复项目却极少出现。究其原因,或许是“土十条”出台以来的政策和立法动向促进了相关和潜在的责任主体与利益相关方对污染责任和环境权益的重视,希望尽早行动以争取主动;而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为市场所认识,加上中央环保督查带来的巨大压力,对大型复杂项目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或许也是合乎情理的。
人才趋势:科研下海人才回归
今年以来,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因素,都使土壤地下水修复人才供应大势向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新创业,将有力激发那些原本聚集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土壤地下水修复专业人才走进企业,走向市场。
另一方面,认为“环保局要么没啥用要么不干好事”的特朗普成为总统后,美国环保局裁员3200人,削减经费30%,科研经费更减少高达42%,棕地修复资助计划取消,超级基金计划经费也减少30%。这势必造成在美土壤地下水修复人才的回归。美国是全球主要的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和先进技术设备发源地,随着美国环保局大规模缩减规模、经费和项目,以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留美高端人才的回归高峰,对国内环境修复事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总而言之,从迄今为止的情况来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推动得快。国家投入的力量会更大,也非常需要产业界的鼎力支持。2017年后半段的土壤地下水修复行业的发展值得产业界期待、关注,更值得积极参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