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系统就是这样运行管理的
01、活性污泥的培养
活性污泥的培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曝气池中形成处理废水所需浓度和种群的微生物(污泥)。
刚开始时,选个比较温暖的天气向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为提高初期营养物浓度,投加一些浓质粪便(营养物质),BOD5的浓度400-500mg/L,开启鼓风机在不进水的情况下曝气数小时。
然后停止曝气,并且沉淀换水。经过2-5天的曝气,沉淀换水后即可以连续进水。开启曝气池、二沉池、50%污泥回流连续运行。
七到十天后活性污泥出现,这时候加大进水量,提高负荷。达到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所需的污泥浓度运行负荷。
在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活性较低,所以这时系统的运行负荷和曝气量必须低于正常运行时的参数。
在污泥培养的后期,将外加的营养量逐渐减少增大生活污水量。这个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加,不能利用的逐渐死亡淘汰,当沉降比接近30%时,说明池中混合液的浓度已满足要求。
污水处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在培菌的过程中因注意观察和检测污泥的形状,微生物的组成与活性。正常情况下活性污泥呈黄褐色,新鲜的活性污泥略带泥土味。
02、运行中应注意的事项
当曝气量不足时污泥发黑、发臭。
曝气过度或负荷过低时污泥色泽较淡。
同时注意观察曝气池,防止有成团的气泡上升,或液面翻腾很不均匀的情况出现。
还要观察二沉池泥面的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及液面浮泥的情况,二沉池上清液的厚度在0.5-0.7m左右。
如果泥面上升,说明污泥沉降性能变差,上清液浑浊,负荷过高污水净化效果变差。如上清液透明但带出一些污泥絮粒,说明净化效果好。
活性污泥微生物一般由细菌(菌胶团)、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微生物的种类随水质变化,运行阶段而变化。培菌阶段随着活性污泥的逐渐生成,出水由浊变清,微生物的种类发生有规律的演潜。
运行中出水浑浊效果较差时,变形虫、鞭毛虫类原生动物会大大增加。钟虫大量出现表明活性污泥以生长成熟,同时可能有极少数的轮虫出现,此时处理效果很好。如轮虫大量出现,在污泥已老化或过度氧化,随后发生污泥解体出水水质变差。
03、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控制
DO、SV、MLSS、SVI每天都检测。DO过高导致污泥中毒,污泥负荷过低;DO过低可能污泥负荷过高,污泥浓度过高需氧量大导致的,DO控制在(2-3)mg/L。污泥浓度(MLSS),在保持负荷正常或污泥性能正常时,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值3000mg/L左右。
SV通常为静沉30min的结果,SV值越小,污泥沉降性能越好。SV值与污泥的种类,絮凝性能都和污泥浓度有关。富含丝状菌的污泥SV很大,污泥过度氧化絮凝性能变差,SV值也很高。污泥浓度越高,SV值也越高,SV<30%为好。
SVI是污泥体积指数,一般50-100之间,>200污泥可能膨胀了。
04、活性污泥运行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污泥彭胀
二沉池中活性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上清液稀少出生水质变差。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和菌胶团结合水过度引起的。
丝状菌适合于高碳氮化,高水温,PH值较低的废水。适合在稳定的DO,低营养,高负荷条件下生长。解决丝状菌膨胀可投加漂白粉,投加量为MLSS的0.5%-0.8%。也可投加液氯,使液氯保持0.5-1.0mg/L,调整PH值8.5-9.0,一段时间后能取得良好效果。
非丝状菌膨胀原因是污泥含有大量表面附着水,水质含有很高的碳水化合物而含N量低,当这些碳水化合物被细菌降解时形成多糖类物质,使代谢产物表面吸附表面水,说明C/N比失调或水温过低。
解决办法:增加N的比例,引进生活污水以增加蛋白质的成分,调节水温不低于5度。
2、污泥上浮
在二沉池中,有时产生的污泥不沉淀随出水流失。
1)污泥脱氮。若曝气时间过长,曝气池混合液发生消化作用,进入二沉池的污泥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污泥会因缺氧而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而污泥上浮。
这时减少曝气量或缩短曝气时间,减弱消化作用。提高污泥回流量或污泥排放量,减少二沉池中污泥停留时间。
2)污泥腐化上浮:如果操作不当,曝气量过小、污泥缺氧或产产泥量大排泥量小,污泥储存时间较长,二沉池中污泥会发生厌氧代谢。产生甲烷及二氧化碳气体,污泥吸附气体上浮。
解决办法:加大曝气池供氧量,提高出水溶解氧,减少污泥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及时排走剩余污泥。
3)产生泡沫废水中含洗涤剂等表面活性物质解决办法:曝气池安喷洒清水管网或适当喷洒酸、碱等除泡剂。我们根据自己厂的水质变化来判断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对系统进行调整。使生活污水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