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水污染严峻形势仍须加速长效机制落地
慧聪水工业网 环保部近日向媒体通报2017年上半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进展情况显示,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总体取得积极进展但不平衡,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进展滞后,按期保质完成2017年重点任务的形势严峻。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地表水343个不达标的控制单元中,325个编制实施了达标方案,占94.8%,涉及重点工程7937个,投资6674亿元;18个控制单元尚未完成方案编制公开,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北、陕西、四川、甘肃。全国完成饮用水水源综合整治项目2203个,水生态保护项目639个,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85个,河口海湾污染防治项目43个。
不难发现,被称为“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自2015年4月发布实施以来,相关措施的确按照计划有序实施,无论是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投入,还是水源项目的集中整治,都彰显了行动计划以及措施投入的立竿见影。当然,环保部并未对“拖后腿”的部分予以回避,比如尚未完成方案编制公开的地区。
毕竟,相关方案编制内容涉及有关水污染长效防治机制的落地。而有关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内容,正是近年来各界长期呼吁并期待的,甚至有被视为“化解水污染防治痼疾要害”的功用,实际上,相关长效机制的欠缺,正客观上加剧并纵容着污染排放环节、污水治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根据早前全国人大对水污染防治法组织的执法检查形成的有关报告内容,围绕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建立早已明确,内容涉及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推动建立流域性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流域区域联合治污协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科学防控水体有毒有害污染物等一系列举措。
记者认为,根据有关要求,环保部已然督促地方加快形成长效机制,而有关促进“水十条”项目实施的成效也不可不表,比如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100个黑臭水体中,完成整治工程的有927个,占44.1%;河北、山西、辽宁、安徽4省的城市黑臭水体尚未开工整治比例超过30%。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造纸、钢铁、印染、制药、制革、氮肥六个行业已完成清洁化改造企业1762家,完成率达84.6%,广东、安徽、四川、山东、湖南、辽宁等6个省未完成企业相对较多。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1968家已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746家已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完成率分别达到80.6%、71.5%,云南、甘肃、新疆、青海等4个省(区)完成率低于50%。
尽管成效喜人,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我国严峻的水污染形势而言,后续工作仍任重道远。现阶段,防治水污染在我国已被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而被置于重要地位并备受各界关注。特别是,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现状正亟须通过加快一系列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落地加以应对,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拖延长效机制的落地,也必须避免环保部所指出的“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进展滞后,按期保质完成2017年重点任务的形势严峻”的担忧成真。
显然,水污染形势早已迫在眉睫,治理更是刻不容缓,在记者看来,治理水污染必须加快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要以解决北方资源型缺水、南方水质型缺水为契机,将水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水的利用率,不惜一切代价实施好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要求,同时通过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对水污染防治形成长久可用且有效的监管机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