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名义牢筑“中华水塔” 三江源重焕绿色活力

慧聪水工业网 2017-05-12 09:3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落地生根,生态文明体制日趋完善、环境保护理念日益增强,“生态”“环保”“绿色”成为近年来三江源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正基于此,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下游流经我国近一半的省份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吸引了业界关注目光。

作为绿色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近年来三江源正催生出量变到质变的美妙转换——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向前延伸而去,数不尽的河流向前方奔流,无数人目睹了黄河源头再现的“千湖之县”美景。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总面积36.6万平方公里,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近40%。作为“中华水塔”这里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命脉,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逾600亿立方米的水量,其中三江源之水覆盖了我国66%的地区,养育了超过6亿人口。

从“护”到“建”再到“治”。“十二五”期间,青海将过半土地纳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近1/3土地纳入工业禁止开发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远目标。更早之前,2005年,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2015年,二期工程再接再厉,10年保护使“中华水塔”生机重现。

10年来,三江源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中科院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生态退化呈现出“初步遏制、总体好转”的态势,各类生态系统近三年来亦维持了稳步恢复趋势。其中,仅在2016年,涉及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投资逾10亿元,黑土滩治理、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工造林、生态监测等14项生态保护年度投资建设任务超额完成。

而在“十三五”开局元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开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据悉,青海省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改革作为“天字号”工程强力推进,提出了三步走的“125”工作目标,即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完成试点、五年建成国家公园,到2020年前正式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按照“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组建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的原则,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旨在打破部门利益藩篱,突破已有体制的框架,构建高效统一的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体制,确保三江源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据《青海日报》此前报道消息,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三江源地区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弊端,切实解决监管碎片化问题。过去,三江源地区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逐步将三江源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三体合一”,这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平台。

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步入正轨,实现环境垂直管理。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局长孔林志看来,“原来是‘九龙治水’,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该立案的没立案,该查处的没落实。”截至目前,涉及山、水、林、草、湖的一切违法行为、犯罪案件都由生态巡护执法机构统一管理,垂直打击,并逐步改变了“九龙治水”的局面。

如今的三江源已朝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砥砺理念行稳致远。预计到2020年,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断面水质将提升到二类以上标准,以实现“三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愿景。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