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造假成治理之“霾” 环保数据仍待挤掉水分
慧聪水工业网 尽管前有新环保法的“铁齿钢牙”,后有环保部门的督查严控,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在环保部最新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结果中,监测数据“花式造假”再次闯入视线。其中,部分企业在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上动起了手脚,有的偷天换日,有的暗度陈仓,有的企图蒙混过关。
不久前,环境保护部督察组对18个城市展开的空气质量专项督察发现,污染企业在环保数据造假问题上仍旧不收手。督查组发现,为逃避监管,有企业私自稀释排放物干扰采样,降低排污浓度;有的则擅自修改数采仪,影响数据准确性;更有甚者准备了两套监测记录,真实数据给自己看,造假数据给检查者看;更有甚者,个别企业的造假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企业的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甚至为负数……
企业环保数据造假已成为近年来环境领域的焦点。治污力度在加大,一些地方和企业却偏偏动起歪脑筋,有的百姓反映感受与数据“有距离”。据中国能源报报道,仅2015年就发生了超过2000多起环保数据造假事件,17个省区市共立案逾60起。无独有偶的是,来自环保部的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前8月,全国各级环境执法机构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超过1000起,同比上升近10%。其中,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件成为当前治理之“霾”。
而这一年,也是新环保法实施的首个年头,其中明确提出严禁“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违反者可处以5—15日拘留,造成严重后果的政府部门人员甚至将引咎辞职。与此同时,环保部印发的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也明确指出,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构成违法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然而,企业环保数据造假并未就此刹住车。违法成本低而侥幸获利成本高,这是绝大多数违法企业在环保数据造假问题上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坦言,环保处罚虽不断加剧,相比违法获利却仍如“牛毛”。只要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业就有造假的“动力”。污染物偷排行为与环保督查之间就好比猫和老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多数环保违法企业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耻,顶多不过是“不注意”。
认定难、取证难则是另一个监测“堡垒”软肋。安徽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污染源与生态监察室主任田春介绍,由于环保数据造假存在隐蔽性、瞬时性和流失性的特点,长期连续监控又受制于各种因素,因此在调查取证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也正基于此,认定难、取证难、罚不当罪,环保造假就有可乘之机。
面对违法企业花样百出的招数,环保部门又将如何解决呢?陈吉宁表示,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进而指出,逐步构建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为主体,对地市环保督政为基础,专项督查和“回头看”为辅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督察工作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人工排查可能存在的样品造假疑点。”该负责人坦言。
环境治理须有铁腕,唯有严守监测工作底线,才能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既然是监测仪运维企业的责任,排污企业是否就可以免责?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有关负责人强调,污染源自动监控的主体责任在企业,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排污企业同样要负责。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是环保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下一步将开展专项打假行动。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