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四年 海水淡化产业再获多项重磅政策支持

慧聪水工业网 2017-02-13 10:0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 早在2012年,为促进海水淡化良性发展,国务院发布了该领域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在随后国家海洋局的下发文件中,海水淡化产业始终被视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海水淡化的“风口梦”却并没有实现。

2016年底格外热闹,相关部委不约而同地颁布了一系列重磅政策,一时间几家欢喜几家愁。对过去一个周期历经喜悲的海水淡化行业,《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无疑是一针及时的强心剂。这一针的效力究竟如何,还得等待时间的消化作用,但看看“配方”还是可以提供很多预期未来的线索,所以,“配方”里到底有什么?

海淡行业十年喜与悲

在看配方之前,先得讲点古,以防一看到礼物就头脑发胀的冲动,毕竟冲动这魔鬼海淡行业几年前就见过。

我国海淡产业历史并不短,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在此后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整个行业发展都非常缓慢,规模也很小。

“十一五”忽如一夜春风来

第一份正式发布以指导海淡行业发展的是2005年的“十一五”《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规划明确了海水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时提出了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总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国内海淡规模也确实呈倍数增长,在短短几年间,全国海淡规模从2003年的3.1万吨/日增长了近19倍至2005年末的58.5万吨/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10年的海淡规模仍然远低于“十一五”总体规划目标,但由于增长势头迅猛,当时业内对行业前景非常乐观。

2012年2月,《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再次给这种预期加码。《意见》直接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提高至220—260万吨/日,这个数字是2012海淡规模的3倍多(2012年的规模为78万吨/日)。这样一个高到天际的目标在当年的乐观预期中仿佛已经给“十二五”末的海淡市场提前上了保险。

突如其来的断崖式跌落

仅仅十个月后的2012年末,《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发布,将发展目标下调修正至220万吨/日。这点不起眼的轻微下调就像一个预兆,预示了海淡市场“十二五”后半阶段的迅速冷却,最终,这个略微“保守”的目标确实也并没有挽救“十二五”末海淡实际规模不足目标预期一半的尴尬。

举例来说,在此期间,原计划14年底开工建设、19年投产,设计总规模300万北控阿科凌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也频频陷于企业撤资、项目停摆的传言之中,同时该公司此前设计规模5万吨/日的海淡国家示范项目在投产之后也因为缺乏足够的政策执行,生产的淡水销售远不如预期(甚至有传言称其运行设备不足设计规模的20%)。至2015年底,全国海淡规模虽然首次超越百万,却掩饰不了发展中的惨淡。顺带一提,直到“十三五”结束,全国海淡规模才刚刚超过“十一五”的最高目标,当然更不用说还飘在天际的“十二五”目标了。

从过去的经验看,海淡行业一直被寄予很高的预期,这是由于我国日益尖锐的用水矛盾导致的战略上的高度重视。客观地讲,两版规划对海淡行业的驱动作用还是非常明显,过去十几年我国海淡行业无论是从规模、产业化、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应用以及相关标准系统的发展情况都出现了飞跃,与“十一五”初期的行业水平不可同日可语。

但现实的情况,也确实充满尴尬。政策执行力弱等问题简单责难地方政府其实并不公平。归根到底,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那一个字——贵。对比现行水价,海水淡化水的成本过高一直是我国海淡行业最大的痛点。毕竟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累积,技术早已不是制约因素。说来说去还是钱闹的。

十三五:新“配方”里有什么?

讲了半天,更重要的还是现在和未来。那么这份新规划的“配方”到底能让海淡行业的心脏强多少?

看总体目标。

新规划里最大的目标是“规模化”,不仅因其被反复提及,而且其他的目标也可被简单归纳为两类为其服务:一类是为本国规模化发展提供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完善产业链,完善政策体系等;另一类,则是在我国实现规模化发展之后实现对外扩张,比如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率同时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这“三步走”其实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虽然具体目标的实现确实与规划目标有比较大的出入,但从各阶段的整体目标来说,前两版规划还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计划。这也为“十三五”规划实现质变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