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昆山 揭秘建在地下的污水处理厂

慧聪水工业网 2016-12-05 09:04 来源:中国建设报

慧聪水工业网 在风景迤逦的江苏省昆山市西北角,一座现代城市花园绿地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忙碌的园林建设者们所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紧张建设的土地脚下,却隐藏着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这就是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承建的江苏省总体规模最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昆山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

打破传统深坑里建污水处理厂

传统的污水处理厂,由于占地面积广、单体构筑物多、周边影响大等原因,在现如今土地资源宝贵、居民生活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广受诟病。为此,国内多地尝试开展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通过合理利用地下城市空间,将地上空间交还给市民。

昆山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占地5万平方米,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规模9.6万吨。由于是地埋式,全部施工几乎都在一个面积仅为长233米、宽112米、最深处达8.87米的深基坑内进行,施工难度极高。为保证深基坑施工顺利推进,建设者们多次召开施工技术工作会,提前梳理出深基坑施工技术难点。对于最大危险源的深基坑施工,项目部创新施工工艺,积极采用钻孔灌注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双轴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桩间压密注浆相结合的围护结构,确保了基坑围护结构不渗水、不变形,为箱体主体顺利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陈出新BIM技术带来施工新变革

昆山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作为江苏省最大规模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施工受到高度关注。面对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的挑战,该公司的建设者们在水务环保施工中积极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施工中首次运用BIM技术。

项目部通过使用BIM技术,建立工程电子模型,将过去图纸上的内容进行立体化展示,直观地观察工程的建设情况,并在每一环节之前,提前对施工情况进行规划和部署,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施工机械的使用效率。此外,该项目部通过三维数字技术以及对工程数据量的计算,有效计算工程量差,并利用该技术对施工动态进行自动质量检查,评估各施工单体质量标准,大大提升了工程质量管控工作。

昆山项目箱体较大,其中一个分区的混凝土需要分五个部分浇筑,现场浇筑高效沉淀池和中间提升泵房时,需要和二沉池、V型滤池分开计算。传统计算方法费时费力。在使用BIM模型后,项目部技术人员经点选或框选等操作,几分钟就解决了计算问题。在项目现场箱体施工开始前,使用BIM技术进行的模型碰撞检查报告中,发现粗格栅及提升泵房DN600工艺管道与墙体发生碰撞,经检查是因设计遗漏预埋套管,项目部及时和设计、业主沟通,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工程损失。

在施工前,我们对工程进行建模,发现图纸上几处管道在实际中可能会发生碰撞,在联系了设计单位后及时对图纸进行修改,不耽误工期、不浪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新技术带来的好处。项目总工敖庆国在谈到BIM技术时说道。

2016年,在中国BIM技术交流暨优秀案例作品展示会上,昆山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工程荣获“最佳BIM施工应用奖”,BIM技术应用推广得到了业界的极大肯定。

引领潮流信息化手段运用成时尚

“过去污水处理厂施工十几个单体同时施工,每天我都要到施工现场转上好几圈,如果不到现场守着,心里就不踏实;而现在面对平均开挖深度达8米的深基坑施工,反而工地跑得少了,这要感谢我们工地上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项目安全总监蒙晋提到深基坑远程安全视频监控时,感慨道。

在昆山污水处理厂施工中,数百名建设者几乎都要在深达8米的深基坑内施工,极容易造成安全管理盲区。针对安全管控难点,建设者们集思广益,决定采用信息化手段,为安全管理加上“千里眼”和“顺风耳”。

建设者们在深基坑四个对角及深基坑内部安装了摄像头,为提高监控效果,建设者们严格选定型号,全部安装的是变焦网络球机数字摄像头,能实现17倍光学变焦,可全天候24小时对施工现场监控,将高清影像实时传送至项目的监控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建设者们每天都要远程监控各施工现场劳务队伍、机械设备等情况,及时了解各工程进度、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等状况,并在调度交班会上作重点汇报,视频系统的运用为安全管理增添了一双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而“顺风耳”,则是项目部结合大家喜欢玩微信和手机随手拍的特点,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传播优势,建立起项目安全微信群,员工一旦在现场发现安全隐患,就以现场图片形式及时通过微信群进行网络预警,达到安全全覆盖的效果。

作为国内水务环保施工项目的新潮流,他们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中从深基坑的支护,再到BIM技术的应用,最后引入信息化手段,无不体现出科技发展与绿色环保的辩证关系。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