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退休水利专家重上堤 宝刀未老安人心
慧聪水工业网 大堤上,如何指导大家科学巡堤,不留一个死角,如何及时“诊断”险情,提出可行方案进行抢险,这是门“倚老卖老”的技术活儿。从事多年水利工作,并经历过1998年大洪水的水利老专家们,他们的防汛经验就尤为宝贵。
在赤壁,就有这样一群宝刀未老的退休水利专家,抛下在家里带孙子的悠闲生活,临危受命重上大堤,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带领大伙儿坚守大堤,排除险情,安定人心。
陈英德查看管涌险情
守在堤上我心里才踏实
7月21日,陈英德顶着大太阳,来到柳山大堤黄花场的一个管涌处,蹲在围堰上仔细观察了一下堵管涌的沙石堆上的水印,又码了一下出水口处的沙袋看看是否结实,这才回到一旁的帐篷中,擦了擦额角的汗,安心地说“水印下去了一点,说明水压比之前小了一些。如果没有险情的电话,我一天就呆在这里,守着这个管涌心里才踏实。”
63岁的陈英德,是赤壁市水利局的老工程师,2014年就退休回家带孙子了。可是眼瞅着今年汛情不断告急,他在家里也坐不住了,7月初就被“召唤”回单位,四处查险、处理险情。7月7日早上,简单地收拾行李后,他就随防汛大军奔赴到柳山大堤,担任技术指导。
8日凌晨2点,刚巡堤回来的陈英德,接到家中电话,他患有癌症的哥哥突然去世了。才来一天,对大堤的情况还不太了解,怎么回得去?陈英德心中悲痛,但默默放下了电话。
接二连三的电话打来,堤上的指挥长觉得不对劲,追问下才知道陈英德家中出了事,“强制”让他在当天晚上回家了。谁知道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陈英德的身影又出现在大堤上。
“我和哥哥感情很好,但是防汛是天大的事,没有办法。我刚到堤上,还没有摸透情况,汛情又那么紧急,让我回去我心里也不踏实。”陈英德说着说着,突然沉默,眼角泛红地看向远方。
守在堤上这些天,陈英德的胳膊已经被晒伤
我走过赤壁所有的水库河流心里有活地图
“1998年我在柳山的堵口,堤上守了整整3个月。那个地方是1934年和1954年的老溃口处,江堤十分薄弱,大大小小的管涌群不断……”提起自己的抗洪经历,65岁的饶邦祥滔滔不绝。
7月8日,还在吃中饭的他,接到电话通知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赤壁干堤,担任起副指挥长。
19.42公里,17个哨所,每天都要来回巡一遍,有了险情就立即赶过去,穿着套鞋在堤上爬上爬下……在家中爬个楼梯都会出一头汗的他,并没有抱怨累,而是坦言防汛压力很大,晚上也在惦记着堤上的情况。
“我们老水利人,走过赤壁所有的水库河流,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在我们心里就有活地图。年轻的工程师没经历过大洪水,这时候必须我们上,给他们传帮带。”饶邦祥说。
面对洪灾退休不是借口
7月5日晚7时,风雨大作,65岁的鲁守焰接到赤壁防指指派任务的电话后,没丝毫犹豫就往黄龙大堤赶。此时大堤水位达到33.45米,距98年洪水的33.64最高水位,仅差0.19米。
鲁守焰迎着滚滚洪水,渡河来到险情最重的四清垸段。此时四清垸段已发现3处管涌,其中,最大一处管涌直径约10厘米。
他立即和抢险队员启动处险措施,首先用沙袋铺设直径4米、高1米的外围井,然后将粗砂、瓜石、碎石每层各铺20厘米,一直等到浸出清水,才化解了险情。
刚歇口气,巡堤队员发现堤面出现了2个跌窝,其中一个直径2米,塌陷1.5米。他又和队员们进行清理杂草,填埋黏土等技术处理。
这一晚,鲁守焰一直折腾到凌晨三点。
从5日起,鲁守焰就没有下过堤,巡堤、抢险,他在指挥所发挥着“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当被问及退休多年为何还要上堤,他坚定地说:“防汛抗洪是我们的义务。面对洪灾,退休不是借口,年龄不是障碍。”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