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引导城市弹性自然发展
慧聪水工业网 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广泛开展。目前,第一批全国试点城市已实践一年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虽然有成效,但也有较大阻力。当前,找准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步伐,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引导城市弹性自然生长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大规模扩张、高强度开发,城市地表及下垫面过度硬化,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造成城市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以及水文化消失等现象,直接影响了人民生产生活。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大决策,并在全国全面展开探索与实践,第一批全国试点城市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作为一套绿色技术体系,必将与传统的建设理念、灰色工程技术“博弈”,加之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人才、技术、资金、产业、产品等不配套,仍有较大阻力。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全国刚起步,四川同样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何克服困难、勇于担当,落实好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大决策,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效治理“城市病”,必须树立先进理念、把准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步伐,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引导城市弹性自然生长。
深化认识更新观念
深入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指示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部署,深刻认识到,数十年城市的灰色发展、粗放式发展模式必须向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向转变,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转型升级重要内容,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加快城市绿色发展。关键是党委政府及工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努力减少硬覆盖率,让城市富有“弹性”、让城市发展更加“自然”。
把住实质科学规划
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两优先、三自然”要求,抓好海绵城市规划,关键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把好“时、空”维度。
空间上,注重城市水生态的区域性,遵循地域水循环的自然脉络,将密切相关的生态要素纳入规划;注重统筹地上地下建设,分析城市空间内外的水环境过程,规划要准确地提出对策;注重既有建筑、道路、停车场、绿地、渠灌系统和河湖水系的改造或新建,结合雨洪管理和空间使用,系统利用空间协同建设,提出可操作性方案,真正适应场地水文特征。时间上,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期性,要摸清现状、持续地监控城市水环境状态,动态调整建设措施,让海绵城市发挥“弹性调控”的自然生态作用;规划实施要解决好理念到实践过程中的挑战,特别注意不同规划阶段的重点管控内容。
同时,按照“弹性城市”理念、进一步采用情景规划方法,开展不同空间尺度弹性评价,提出弹性规划策略、降低硬覆盖率,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具体规定中,为规划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狠抓落实加强建管
海绵城市建设关键在抓好规划实施、标准执行和监管到位。一是坚持规划管控。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城市建设项目,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全部实施低影响开发,全方位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做到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达标、续建项目按要求改进。二是严格标准执行。已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必须严格落实,因地制宜编制地方建设标准,及时指导本地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增量。三是强化建设监管。结合税收、奖补、经济处罚等手段,制定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绩效考核评估监管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全程监管,实施规划区全域管控,促进工程项目资源节约、投资效益最大化,通过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水泥城市向弹性城市转变。
开拓创新多元筹资
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可持续的长期投入,必须开创海绵城市多元投融资模式,打破资金制约瓶颈。一是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推广PPP模式。抓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融资机制,支持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基金,用好税收优惠、奖励资金、转移支付等手段,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创造项目落地条件,确立科学的投资回报,通过PPP等多种举措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二是创新拓展碳交易等筹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海绵城市建设是最大的碳减排项目之一,积极争取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碳减排交易,尽快建立城市雨水排放收费机制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基金,拓展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支持渠道。改革城市排水等价格形成机制,将排水、道路、园林等市政设施的日常养护推向市场。三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的保障体系。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和特许经营等规章制度,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投资领域各项审批,设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为市场筹资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相应推进机制。组织协调上,应建立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协调机构,统筹行政资源和协调相关门部门,及时研究制定统一的技术政策、财税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理顺城市排水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和海绵城市建设同步的流域管理体制。科技人才上,发挥财政对海绵城市科技投入的杠杆效应,激活科研、产业和市场,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持续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材料、工法、管理运营等的投入,引导和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工法,形成绿色产业链,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各类人才培养和培训。法规标准上,抓紧清理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各类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在试点基础上,加快海绵城市工程技术体系建设,尽快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规,及时出台工程建设领域实施低影响开发政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强城市宜居性,实现城市弹性自然生长、可持续发展。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