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河治理:练就治水内功 广东仍在路上
慧聪水工业网 随着《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广东治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得以明确。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强调,要正本清源,促进水资源从“负资产”向“正资产”转变。各市要制定统一的水质控制目标和治理时间节点,协同推进治理。
广东整治跨界河进入攻坚阶段
广东省日前召开重点流域整治工作会议,通报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练江、小东江(简称“四河”)和淡水河、石马河(简称“两河”)流域各市2015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这6条河中,除小东江实现水质目标,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练江、淡水河、石马河均未实现水质目标。
这6条跨界河的治理历时多年。2013年,广东开始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宣布在未来8年投入1187亿元治水。次年7月31日,广东省人大通过《关于加强广佛跨界河流、深莞茅洲河、汕揭练江、湛茂小东江污染整治的决议》,将这些跨界河治理作为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广东在治水方面投入数以百亿千亿元计,但治水效果却不理想。“河涌水质大部分不达标,有的河涌水质反反复复,一些河涌水质依然又黑又臭”,有的河涌甚至被街坊指为“越治越黑”。治水的投入巨大,但治水效果不理想,这种巨大反差给市民信心带来打击。有街坊表示“郁闷”,“每次看到说投入了多少亿元治水,但心里就打鼓,水质会好转吗?效果会显著吗?会不会又打了“水漂”?”……
对治水效果心存疑惑的,不止于普通街坊,甚至连相关职能部门也没有多大信心。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日前组织视察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情况,发现整治工程进度并不理想,111项工程完成率仅51.1%,“年内完成省考核目标要求难度很大”。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即使总投资130亿元的整治工程全部完工后,也不敢保障16条广佛跨界河流水质能全面消除劣Ⅵ类。
污染容易治理难。通报显示,有的河流水质2015年甚至较2014年有所恶化;有的断面重金属镍、锰超标较严重;有的断面氨氮浓度波动较大,总磷浓度不降反升。同时,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处理率偏低,配套管网不完善,污水厂进水浓度和出水标准偏低等问题突出。
与此同时,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与污染源日常监管需求差距较大等问题突出。据介绍,在“四河”流域,部分企业未办理环保手续,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治污设施老旧简陋、工艺落后等问题,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两河”虽然重污染企业已大大减少,但仍有众多中小型企业未得到有效监管。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曾对此指出,“前一个计划还未完成,又拿出新的计划,的确会让人产生困惑、疑虑”,相关部门这种做法是欠妥的。他指出,广州治水投入大,时间长,但效果远不如预期,问题出在哪里仍需要全面反思,理应达到“花钱办实事”的效果。
而就相关责任人要不要追责?广州省环保厅党组书记陈光荣介绍说,河长制实施三年来,还没有出现因河涌治理不达标而被问责的情况。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使责任追究有法可依,河涌治理以后可以挂牌督办,任务没有完成可以依法追责,“由我们提出追责建议,由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问责,具体怎么问责要看相关部门的做法。”
“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保好水,治黑水,”陈光荣表示,广州水质总体上是不错的,大江大河、饮用水相对都是较好的,问题出在流经城区的河段,最关键的就是黑色河涌,“国家公布我省需治理的黑色河涌是242条,广东的任务是全国最重的,难度比较大,任务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治水路上砥砺前行的广州,仍在跨界河流治理取得过阶段性成效。
经济和环境如何共生,生活和生态如何并存。这是国内大小城市治理污水绕不开的两大问题。跑在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前列的广州、佛山试图解题。珠三角地区的这两座经济大市,产业和人口高度密集,河网密布,加之不少河涌分属不同行政区划,使得水环境整治难上加难。
作为经济大市和工业重镇,广州和佛山需要接受工业污染源的挑战。珠三角地区四通八达的河涌网络,致使上下游污染出现交互影响。其中跨越广佛的数十条河涌,又新增属地联动的项目,跨界河联动治理成为摆在两市面前的问题。
早在2014年,广佛跨界河涌整治联席会议拉开两地联手治水序幕,2016年4月,两市进一步确立信息互通机制和联防联治督查工作机制。目前,广州和佛山两地跨界治污已常态化,诚如广佛市民通过电话举报涉嫌污染企业,指挥中心会将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属地,属地部门可选择单独行动,也可选择联合执法。
“河流本身就是为百姓提供生态服务的,通过治水让百姓重现亲近河流。这对城乡改造来说是一次生态升级。”佛山市环保局杨永泰说。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