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河之行:记录河流之美 感受河流之痛
慧聪水工业网 不久前的一天,早上9点,一群环保志愿者为了一条河流,赶到位于北京市区北三环的民间组织自然之友办公室。
他们此行目的,就是希望将2015年对清河的调查结果、自然体验、导览活动,与更多人分享。在前来参加会议的人中,有几位特殊的客人,北京市水务、园林、环保等部门的负责人也专程赶来,希望了解这条河流的真实问题,并与环保志愿者们共同探讨该如何解决。
清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小组走访清河全流域的生态湿地
常年巡护,清河岸边的护河人
常年居住在河流边的居民,往往对河流有某种感情。
从2014年开始,民间组织发动清河周边的居民,一起参与调查清河的水质情况,以及导致水质不好的深层原因。
清河是一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位于北京市区北部,属北京五大水系之——北运河水系。清河从颐和园外的青龙桥开始,沿着北五环向东延伸,流经中央党校、圆明园、体育大学、地质大学、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立水桥、天通苑、北苑……最终在沙子营东汇入温榆河。
遗憾的是,清河并没有像名字般清澈,生活在它周边的居民,很多人称它为臭水沟,不愿去靠近它;也有很多人长期居住于此,对清河有了深厚的感情,希望清河能还清。
在住建部与环境保护部公布的1861个全国黑臭水体中,清河并不在其中。那么,为何民间组织专注做清河的环保行动?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将公众的抱怨等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行动。”
从2014年开始,自然之友通过社区展览、自然体验、专业调研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邀请清河周边的居民参加进来。清河周边的居民和志愿者沿清河开展的“乐水行”,逐渐演化成“拍摄北京排污口”行动,再后来,关注清河的生态环境变迁,探究一条城市河流如何治污,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开展清水缘行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观察或者环境思考的队伍里来,因为只有多数人开始充分关注我们的环境,环境的改善才有可能。”张伯驹说。
志愿者互相称为“清河有缘人”。这其中有来自热爱户外与徒步的沙子,资深的自然体验师鸵鸟、忍冬和橙子,尝试社区营造的玛雅,热爱自然与自由开朗的喜鹊婆婆,长期做社区服务的猫,从学习到工作都在清河边的白鹭,因垃圾而爱上环保的月亮以及治疗孩子“自然缺失症”的核桃……大家因河流相识。
大家以各自的兴趣组成不同的小组,比如“清河自然体验研修小组”,在清河边,以体验的方式将清河介绍给更多人;清河的水质到底怎么样?是好还是差?“清河水质调研小组”的伙伴们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完成了清河中下游水质取样与检测;“清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小组”多次走访清河全流域及下游的生态湿地,对清河沿线以鸟类及植物为主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情况进行了调查。
挖掘河流之美,摸清生态家底
从2014年至今,清水缘的志愿者们风雨无阻地在清河岸边行走。
刚开始,志愿者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对于COD、水温与微生物的变化,水体pH值对水生植物的影响,这些专业的词汇是什么意思?与生活有哪些联系?并不了解。很多志愿者在自然之友的帮助下,经过不间断调查和学习,逐步掌握了生态学知识和调查方法。
湿地生物多样性小组借助望远镜观测,结合鸟鸣声发现、识别鸟类,记录所见鸟类的种类、数量、生境,记录所见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及一些昆虫和底栖生物的种类;植物调查小组于每年在4月~9月开展活动,主要记录河道及沿岸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类,逐渐摸清了清河生态资源的家底。
“清河沿岸有高等植物89种,其中水生植物有7种,数量较多的植物是芦苇、浮萍、葎草等;鸟类有60种1821只,其中,林地生境有鸟类29种614只,湿地生境有鸟类25种244只,最常见的有麻雀、喜鹊、黑翅长脚鹬、大白鹭、普通翠鸟等;鱼类有鲫鱼、麦穗鱼、兴凯鱊、泥鳅等;沿河水生植物茂密处有黑斑蛙、红线虫、螺类等;昆虫有黄蜻、菜粉蝶、黄钩蛱蝶、叩头虫等。”调查结果显示,清河尤其是下游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清河上游的石质护坡美观却不利于物种的生存,清河下游的自然缓坡是很多物种的家园却又不甚美观,如何让河道满足居民休闲亲水的要求,更加的生态化。如何在规划湿地公园时,以自然为本,避免过多的人为干扰?
结合长期观测与调查,针对不同物种,湿地生物多样性调研小组的伙伴们提出了多条保护与修复建议。比如:保留本土水生植物群落和自然泥质滩涂,减少硬化的边岸,最好是缓坡入水的泥岸;改善水质,建立多沉水、浮叶植物的水流相对平缓区域,以便多种小型鱼类生存;滨岸植被必须具备一定的宽度等。
植被管理小组建议:收割并打捞成熟的植被,如挺水植物,是防止植物凋落物过度堆积,导致湿地向陆地演替的有效方法,但注意冬季不要把苇丛全部割除,应为野生鸟类等留下一些;提供隐蔽的繁殖或栖息场所,对多数湿地鸟类依赖的栖息地进行恢复;种植足够密的挺水植物群,供鸟类停歇,鸟儿觅食的岛屿、沙洲,游人不可上岛,并留有一定面积的泥质滩涂。
2016年年初,湿地生物多样性调研小组和植被管理小组就如何保护本土植物和鸟类,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北京两会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找出河流之污,坦诚沟通求解
每当夏季来临,随着气温的升高,部分河段水质发臭,两岸数十个小区居民投诉量就会增加。
每个人都是河流的拥有者,需要大家一起做出努力。如何让公众放下情绪,与相关部门坦诚沟通,将负面消极的情绪转化为正向积极的建议与行动?自然之友将清河项目作为公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的一次探索。
清河污染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清河污水口究竟有多少?水中垃圾哪里来?清河水为何不能还清?环保志愿者经过一年多的的采样调查,逐渐摸清了清河污水来源,但对于清河及其管理仍旧有很多不解之处。
于是,自然之友召开调研分享沙龙,邀请政府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消除误解,探讨解决方案。
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土地的开发以及随之暴增的人口、基础设施滞后……种种因素让清河由清转浊。解决这些难题,需要社会各方齐动手共努力。
在清河有缘人分享沙龙上,志愿者为还清清河提出了大量可行性的建议。
“我们把自己能做到的,尽量告诉大家,我们肯定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提出来,给我们一些压力,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一位部门负责人坦诚地做出回应。
“调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公众参与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为‘还清清河’,我们会继续邀请清河周边的居民参加,从不同角度推动生态保护进程。”张伯驹说。
六十岁开始做环保
张祥为水奔忙
说起张祥爷爷,知道民间护水行动“乐水行”的人并不感到陌生。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手持一把破旧的登山杖,背着一个大背包,瘦削的身材,总是沿着河道,一摇一晃地走着,边走边拍照发微博。一旦发现问题,他就耐心地给河流管理部门打电话提意见。
多年来,他不分昼夜、不计报酬地行走着。北京的大半河流、水库和湿地,他都亲自带领环保志愿者踏访过无数次。北京的清河臭了,他坚持每天拍照发微博、电话举报,推动了北京市政府整治河流政策的出台,也带动了一批周边居民参与监督。他把自己多年观察到的河流变迁告诉给普通人,告诉他们节水护水的重要性。
他把民间护水活动“乐水行”,从北京的一支队伍,发展到目前全国两百多个小分队,每年世界水日都要向社会呼吁关爱身边的河流。
这样一位执着的老人,他的行为曾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他对北京河流的关注和爱护,也受到了北京市领导的认可。2014年,张祥爷爷获得北京市政府评选的“我是环保明星”称号。
“60岁退休是我做环保的元年,再做60年环保,怎么样?!”这豪言壮语,是张祥爷爷的第一条个人微博。
即便是在病困之中,2015年他也多次前往北京的黑臭河龙道沟、凉水河、萧太后河进行实地调查,同当地居民一起与水务局探讨解决方案。
“消灭黑臭河”是最近两年张爷爷微博里最多的内容,也是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情。
2014年夏天,张爷爷身体首次出现问题。经住院治疗,虽基本康复,但左腿行动不便。此后,张爷爷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被医院确诊是糖尿病、肝硬化、脑梗死。
2015年夏天,张爷爷对注射的胰岛素出现过敏和腹部脂肪萎缩,再次入院。出院后,张爷爷每天需要服用大量进口药物,并定期复诊,才能得以维持。
这一系列的病痛并没有击垮张爷爷的意志。他依然在参与黑臭河流的实地调查,也在为爱水护水的新生力量提供指导。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