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8地市湿地体检报告发布:普遍存在公示牌和界碑缺失问题
“安徽省湿地资源丰富,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日,在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善水环保)和合肥市湿地保护协会联合举办的“一般湿地保护和管理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主题研讨会上,善水环保执行主任张登高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在本次研讨会上,善水环保发布了《安徽省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系统梳理全省8个地市(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合肥、蚌埠、淮南、阜阳)的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解决方案,为未来城市湿地保护工作的优化与创新提供建设性意见。
挑战:标识缺失、外来物种入侵……
“根据《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今年安徽省所有区县均需有序发布一般湿地名录并加强监测,建立湿地用途管制机制,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张登高向记者介绍,目前,全省16个地市大部分区县已完成湿地一般名录的发布。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湿地多头管理问题;基层缺乏专业监测设备和人才……在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建区一般湿地内公示牌和界碑的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张登高说,在调研过程中,除裘公河湿地(咸定圩段)外,其他湿地均未发现一般湿地标识或界碑。这可能导致公众对湿地边界和保护要求认知不足,易发生无意识的随意踩踏植被、丢弃垃圾等破坏行为。此外,管理效能因缺乏准确参照依据而大打折扣,跨区域管理甚至可能出现监管盲区。
当然,造成一般湿地公示牌和界碑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标准规范层面分析,省级层面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导致各地执行标准不一、力度不同;从技术层面看,缺乏针对不同类型湿地的标识设计指南,导致基层无从下手;从资金投入角度看,一般湿地的保护资金主要依赖市县财政支持,而这些资金往往优先用于湿地修复、污染防治等工程,标识系统建设容易被忽视。
同时,部分湿地存在过度硬化岸线问题。例如,西村湖湿地、黑子湖湿地等采用混凝土硬化河岸,虽提升防洪效率,却破坏自然泥土和植被基底,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水文功能弱化,加剧城市内涝风险。部分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过度人工化,导致栖息地单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此外,调研还发现莲花湖湿地和四十米大沟湿地等湿地存在不同体量的入侵物种,包括加拿大一枝黄花、白车轴草等。这些入侵物种不仅导致本土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还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湿地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建议:完善标识系统,强化能力建设
针对发现问题,《调研报告》建议,加快完善湿地标识系统建设。其中,省级层面应尽快出台湿地标识系统建设技术规范,明确公示牌内容(如湿地名称、地理坐标、保护等级等)及界碑设置标准。
“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标识内容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核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在重点区域推广电子标识系统,并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群众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参与监督。”张登高说。
在资金保障方面,《调研报告》建议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按照湿地面积和保护等级给予差异化补助。市县财政配套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广“认养认建”模式。“企业或个人可认捐特定数量标识牌,获得相应署名权。”张登高表示,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可在部分标识牌上设置适量公益广告,所得收益用于系统维护。
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提升标识系统效能。开发全省统一的湿地保护APP,集成科普教育、问题反馈等功能;试点“智慧标识”系统,实现湿地环境数据实时监测与远程管理。构建公众参与机制,设立“民间湿地长”,组建志愿者服务网络,定期组织标识维护活动。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湿地课堂”活动,提升青少年保护意识。
《调研报告》还提出,湿地修复应当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避免二次生态破坏。建议制定修复技术规范,优先采用解除人为干扰、恢复自然水文等近自然手段,最大限度保留原生生态特征。建立修复效果评估体系,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实现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对非必要硬化的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种植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恢复自然缓坡和植被带。
当前,鉴于基层普遍存在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匮乏、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应加强地方湿地主管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建议在乡镇设立专职湿地保护管理站,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及无人机、移动监测终端等设备,重点提升湿地巡护、生态监测、执法管理等实务能力。完善基层人员待遇及职业发展通道,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
“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安徽省城市湿地保护任重道远,需多方发力。未来,善水环保将继续推动支持政府部门、高校、企业、湿地周边社区共建共享,共同推动湿地保护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可持续化的未来。”张登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