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耒水铊污染看废旧工业设备拆除:亟须全方位管控

慧聪水工业网 2025-04-08 09: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5年3月16日,湖南省耒水郴州—耒阳段跨市断面监测到铊浓度异常。经紧急排查,最终确认污染源为郴州市苏仙区一家水泥生产企业(非涉铊行业)。该企业在拆除旧生产线窑炉时,未妥善处理窑炉内残留的含铊粉尘,导致这些有毒物质被雨水冲刷后经排放口流入耒水。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废旧工业设备拆除过程中的环境风险问题。

工业设施特别是生产、处理或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POPs等)的设备,长期运行中会积累大量污染物,成为停产后潜在的污染源,若拆除过程中处置不当,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风险问题。例如,反应釜、水泥厂窑炉、铅锌冶炼的烟道、旋风除尘器及其管道等拆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可能含有有毒物质,既有爆炸风险,也有健康危害;设备管道和储罐内可能残留废液,拆除时易发生泄漏;老旧设备中的保温材料可能含有石棉等致癌物质。

工业设施退役但相应的环保责任并未终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转关腾”,大量老旧工业设备进入淘汰退役期,工业拆除活动日益频繁,同时也暴露出工业设备拆除环节存在的若干问题。

环境风险识别意识不足。老旧工业设备退役常被视为生产活动的终点,企业和监管部门习惯于重视生产运行期的污染控制,对拆除阶段的环境风险评估和防控相对薄弱。大多数企业在设备拆除前仅进行简单的外部清扫,未对设备内部残留物质进行专门检测和处理,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处置方案。

非典型污染企业风险被低估。传统上被认为清洁的行业,如建材、轻工等,在特定条件下同样可能积累环境风险物质。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处置过含有害物质的废弃物,导致设备内逐渐积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企业设备内可能富集特定污染物,但由于行业性质,环境风险评估和防控普遍不足。

工人健康防护严重不足。在设备拆除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直接接触设备内的残留物质,面临严重的健康风险。有害物质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导致急性或慢性健康损害。然而,一些拆除现场工人防护装备简陋,缺乏专业培训和健康监护措施。

拆除作业标准与应急体系不健全。现行环保法规对设备拆除环节的要求不明确,缺乏专项技术规范。例如,《土壤污染防治法》仅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拆除提出备案要求,而对其他企业开展拆除作业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操作流程等并无明确标准,导致现场随意性强(如未设防尘网、污水收集设施)。同时,企业应急预案普遍未涵盖拆除场景,一旦发生残留物泄漏、工人中毒等突发事件,难以及时响应。

监管机制仍需加强。当前环境监管体系主要聚焦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常规排放,对非常规阶段如设备拆除的监管相对薄弱。一方面,设备拆除往往被视为企业内部的资产处置行为,不在生态环境部门的重点监管范围内;另一方面,拆除作业通常短期集中,监管部门难以实现全覆盖,尤其是缺乏对临时性、短期性拆除活动的有效监督机制。

加强废旧设备处置风险管控

针对废旧工业设备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处理建议。

一是强化风险管控,建立全面的防控体系。建立拆除前风险评估制度。要求企业在设备退役拆除前开展全面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长期运行设备内部可能积累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识别潜在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评估内容应包括环境影响评估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两部分,全面识别拆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因素。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根据设备类型、使用历史和风险程度,对拆除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具体可将设备分为高风险(涉重金属、POPs等有毒有害物质)、中风险(涉VOCs、酸碱等)和低风险三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对于涉及重金属、POPs等高风险物质的设备,应实行审批制,要求企业提前报批拆除方案,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实施;对中低风险设备拆除,可采取备案制,由企业自主实施并做好记录。

加强过程监管。监管部门应将设备拆除作为环境和职业健康监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企业的设备拆除,应开展重点监督检查。可探索运用无人机、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拆除现场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完善应急预案。企业应针对设备拆除制定专项环境和职业健康应急预案,明确可能的风险及应对措施。相关部门应指导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污染或健康损害事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建议大型企业建立拆除作业的应急响应小组,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提升技术能力,确保安全拆除。推广先进拆除技术与装备应用。推广应用密闭拆除、湿法作业、负压操作等清洁拆除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扩散。例如,对于含尘设备,可采用喷雾抑尘、全密闭拆除等技术;对于含挥发性有机物的设备,可采用真空抽吸、低温处理等技术;对于含重金属的设备,可采用预先清洗、化学钝化等技术,降低拆除过程中的污染物释放。推动智能化拆除,在高风险场景优先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

完善职业健康防护与培训体系。根据设备污染特性,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防化服等,拆除现场设置应急冲洗站。建议对参与拆除作业的管理和操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其环境与健康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建立拆除作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可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开发专业培训教材,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推动拆除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全程管控。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企业树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与健康管理理念,从设备选型、安装、使用到最终退役拆除,全过程考虑环境和健康影响,实现闭环管理。鼓励企业建立设备使用档案,记录设备使用过程中接触的物料、发生的事故等信息,为退役拆除提供数据支撑。

发展专业化服务。培育发展专业的设备退役服务机构,鼓励有资质的环保企业开展设备清洗、拆除、无害化处理等专业服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高风险设备拆除实施第三方风险评估和监督。如鼓励大型环保企业组建专业化的工业设备退役服务团队,提供“一站式”的设备退役解决方案,提高拆除作业的环保和职业健康水平。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推动企业公开设备拆除的环境管理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对涉及环境敏感区域或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设备拆除活动,应向周边社区公示,并听取公众意见。建议建立工业设备拆除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发布重大拆除项目信息,方便公众查询和监督。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将设备拆除与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推动设备部件的再利用和材料的回收再生。鼓励企业在设备退役前进行残值评估,制定资源回收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价值。例如,对于含有贵金属的电子设备,可采用专业回收技术提取有价金属;对于钢铁设备,可分类回收不同材质的金属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建议加快制定《工业设备退役环境管理办法》,明确各类企业设备退役拆除的环保要求和责任主体。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设备退役环境风险防控纳入地方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部门协同监管,形成合力。

加强退役设备的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不仅是防范环境污染和健康损害的需要,也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设备退役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既能有效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又能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服务业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