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慈利长潭河水域变色引关注 记者现场直击:当地排查还将继续

慧聪水工业网 2025-04-01 11:21 来源:中国环境作者:中环报记者温笑寒 李翔宇

近日,湖南省慈利县长潭河电站上游河段水域颜色异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中国环境报记者在慈利县现场了解到,此次颜色异常由甲藻过度增殖引起,饮用水水质未受影响,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展溯源行动,进一步排查相关环境隐患。

甲藻过度增殖引起颜色异常

3月15日以来,有网友陆续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反映长潭河水域颜色异常,其中长潭河电站坝上位置,以及胜利大桥周边水域情况较为严重。

3月28日,记者来到长潭河电站坝上及胜利大桥周边位置,发现水域颜色已无明显异常。周边群众表示,此前水域水体呈深褐色,还能闻到明显腥味。

湖南慈利长潭河水域变色引关注 记者现场直击:当地排查还将继续

图为胜利大桥周边点位,水域颜色已无明显异常。

记者了解到,此前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湖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开展现场调查、水样监测分析,判定长潭河电站水域水体颜色异常是由甲藻过度增殖所致,属于甲藻轻度水华现象。

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葛大兵告诉记者,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其发生并不罕见。水体流速缓慢、气温较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人为活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水华现象产生。

慈利县水利局相关人员介绍,长潭河电站坝区水流缓慢。今年3月水流量为每秒36.01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77.7%。水体交换能力减弱将导致水体自然净化能力降低,无法有效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根据公开数据,近半年来慈利县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24%,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1.6℃。

“甲藻本身颜色为红褐色,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0℃,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定腥味。相较于高密度生长的蓝藻,甲藻对于水体的危害较小,不会造成水生生物缺氧或水质恶化现象。”葛大兵表示。

经检测,饮用水水质安全未受影响

事实上,慈利县对长潭河水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同样能够验证葛大兵对水体影响的判断。

自3月17日起,慈利县对长潭河水域实行日监测制度,从长潭河电站坝上100米、胜利大桥上游溇水河段150米和溇水入河口等6个点位开展水质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溇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能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其他采样点位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

在长潭河水域变色事件发生后,慈利县组织对变色水体投放食品级阳性絮凝剂,抑制藻类生长。此外,也成立工作专班加快进行现场核实。

湖南慈利长潭河水域变色引关注 记者现场直击:当地排查还将继续

工作专班对涉事水域周边溶洞开展排查。

记者了解到,慈利县通过现场核查和无人机巡航等方式,对长潭河电站上游水岸两侧10公里范围内进行排查,没有发现排污口或暗管排污。同时扩大排查范围,对流域沿线10个乡镇201家养殖场和养殖户、10余个天坑溶洞开展排查。其中,发现三合镇池岩村一自然天坑中有少量陈年垃圾,48家小型养殖场存在干肥堆积不能防雨和管网渗漏等情况,高峰土家族乡山羊洞存在养殖废水渗漏问题,对环境违法行为共立案3起,暂未发现大型养殖场违规直排行为。

“就网民质疑的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通津铺燕子育肥场养殖场,市县两级环保执法队伍先后两次进场开展执法检查,暂未发现偷排漏排。”慈利县相关人员表示,目前未发现并不代表未来没有,对于养殖废水的排查还将继续。

加大核查力度,鼓励公众提供线索

围绕湖南慈利长潭河水域变色事件,葛大兵认为有三方面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为社会公众做好水华现象的知识普及,包括水华的成因、影响,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水华,避免过度恐慌;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水华成因多元,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活动,在当地喀斯特地貌的条件下,要特别关注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向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公开相关情况,鼓励公众积极提供相关线索。

慈利县相关人员表示,如发现涉嫌环境违法行为,欢迎公众积极参与监督,扫码关注“问政慈利”举报违法线索,慈利县将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据了解,慈利县正在开展溯源行动,整合主管部门、基层组织、群众力量继续加大核查力度,在全县范围里进一步排查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天坑溶洞存污排污等环境风险隐患,对发现的问题,发现一起,整改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同时,慈利县已全面启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和防范化解“水土气”重大生态环境风险等两个专项行动,重点从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整治、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农膜科学使用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