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环保行业集体追债超30亿!谁在把环保公司逼上绝路?
2025年,环保行业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诉讼潮”。多家环保企业因应收账款长期拖欠,选择通过法律手段向业主方追讨欠款。
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环保行业资金链的脆弱性,更暴露出行业转型期深层次的矛盾。
01、五家环保企业集体追债,追讨欠款超30亿
第一季度尚未结束,就已发生5起环保公司起诉债主追讨欠款的官司。
3月24日,金达莱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芜湖市三峡三期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芜湖三峡三期公司”)支付设备和运维款、律师费等共计4540万元。
3月5日,卓锦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与滕州市城镇土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已经达成调解意向,滕州城投将分6期支付欠款共计2094.81万元。
2月25日,正和生态发布公告,因被告长期拖欠工程款项,公司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太原龙城绿地植物园有限公司、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太原植物园支付工程款1.24亿元及利息1192万元,合计1.36亿元。
2月20日,节能铁汉发布公告称,公司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申请仲裁,要求贵州钟山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支付本息合计29.09亿元。
2月5日,万德斯公告称,公司派专人多次与被告周口市淮阳区城市管理局沟通催款,但对方仍未按约履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前提回顾:2024年9月,双方达成调解意向,淮阳城管局同意分5期支付1369万元处理费用,但截至2025年2月5日,仅支付200万元后剩余款项未付。)
仅这五起环保诉讼案件,追讨欠款金额总计就已超30亿元,几乎形成“集体追债”现象。
且原被告方覆盖了不同类型的主体单位,涉及有环保公司起诉地方国企的,也有上市环企起诉地方行政机构的,还有央企子公司起诉地方国企的等。
不难看出,项目垫资后被迫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已经开始成为现在环保企业的一种困境趋势。
02、行业阵痛集中爆发的「三大核心症结」
这场席卷环保行业的"诉讼潮",表面看是应收账款纠纷,实则折射出整个环保产业链的深层矛盾。
从五起典型案例中,《环保水圈》也为大家梳理出三大核心症结:
症结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紧是环保项目欠款的核心原因之一。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管控趋严,部分市县财政吃紧,直接导致环保项目付款延迟。例如去年中金环境子公司起诉清河县政府的案例,正是地方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缩影。
而从周口市淮阳区城管局分期付款协议仅履行15%的结果来看,同样反映出基层政府环保支出的捉襟见肘。
另外,环保项目往往成为财政支付优先级最低的领域。据某环保企业负责人透露:“地方政府会优先保工资、保民生,环保账款往往被列入‘可拖欠’清单。”
症结2:环保项目普遍采用“垫资建设+分期回款”模式,同时合同条款对支付节点的约束力不足。
现在很多环保项目招标要求环保公司垫资超70%,部分市政项目甚至要求100%垫资。而与之错位匹配的,往往是超长的回款周期、极低的项目利润。
例如,某环保公司被迫承接低利润政府项目,该污水处理项目毛利率仅3.8%,却需垫资2.3亿,回款周期长达12年。
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还会主动提高垫资比例和延长垫资周期,形成恶性竞争。
而合同条款对支付节点的约束力薄弱,通常主要表现在模糊的时间约定、弹性免责条款、缺乏违约惩罚机制等等方面。
比如某环保子公司与一建设集团的合同纠纷中,业主方就曾以“项目未批复”为由拖延支付设备款超百万元,暴露出项目审批与付款义务脱节的问题。
症结3:尽管环保企业积极通过诉讼维权,但司法保障不足和执行效率低下仍制约成效。
万德斯的起诉案例就十分具有典型性。万德斯从2024年8月起诉,到9月达成调解,再到半年后仅收回200万元,执行率不足15%。现在,它只能再次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03、结语
2025年第一季度的这场环保企业“诉讼潮”,恰似一记重锤,看似是行业阵痛的集中爆发,实际是市场机制倒逼行业走向成熟的洗牌过程。
当30亿欠款将各家企业逼上法庭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账本上的数字困局,更是一个行业在沉迷规模扩张后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集体觉醒。
毕竟,守护绿水青山的前提是,环保企业不再为“讨债”疲于奔命、真正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