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AI淘汰的环保人 已经出现了!
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成都环保集团等一众环保企业已成功接入DeepSeek,中建三局甚至已用DeepSeek管理工程取代人力。
“30分钟我登记表都填不出来!”
凌晨三点,环保人张淼盯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环评报告表,后背渗出冷汗——过去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完成,现在AI只用30分钟。
近期,杭州生态环境局发布「30分钟自动生成环评报告+15分钟完成报告审核」的消息,在环保人圈子炸开了锅,“AI丢饭碗”、“下岗去要饭”、“转行开出租”……一时间行业内充斥着焦虑和无奈的声音。
在环企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李诚告诉水圈:
“叠加当下行业状况和经济大环境,一场来势汹汹的AI替代人工潮正席卷而来,很大一部分将在2030年前完成。”
也就是说,留给部分环保从业者的窗口期,可能只剩下5年了。
你所在的环保岗位有多大概率被替代?
AI对环保行业的替代呈现“从文本到实践、从后台到前端”的渗透规律。
在李诚看来,高替代风险的岗位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依赖标准化流程与文档生成(如环评);需处理结构化数据与规则(如监测分析);服务内容高度重复且低差异化(如基础咨询)。
而从业者要想规避被AI替代的风险,则需要具备复杂现场决策与应急处理能力、跨领域协调与创新解决方案设计,以及政策解读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等软性技能。
具体来看——
◎环评报告编制与审批人员(替代率:90%-95%)
AI已实现从数据填报到报告生成、审核的全流程自动化。通过DeepSeek-R1与领域知识库结合,企业仅需5分钟填报基础数据即可生成符合规范的环评报告,审批环节通过AI智能体可自动识别法规符合性、污染防治措施合理性,并生成三色分级问题清单。此类工作高度依赖标准化流程和文本生成能力,AI在效率、一致性、成本控制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
◎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师(替代率:70%-80%)
AI可实时处理海量环境监测数据(如水质参数、空气质量),通过算法自动识别污染源、预测扩散趋势并生成分析报告。如无锡部署的“AI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已能完成土壤污染状况报告的预审与答疑。传统人工分析需依赖经验判断和重复性数据比对,而AI在多维度数据关联、异常检测和趋势预测上更高效精准。
◎ 环保咨询顾问(替代率:60%-70%)
涉及环评准入、污染防治技术选型等标准化咨询业务,可通过AI问答系统快速响应。杭州市AI系统已实现“5分钟生成准入意见”,且能结合知识图谱提供法规解读和技术方案推荐。此类服务中重复性、低差异化的内容将逐渐被AI替代,但需个性化解决方案的高端咨询仍依赖人类专家。
◎ 环保工程设计绘图员(替代率:40%-50%)
AI可基于环境参数和工程要求自动生成污染治理设施设计图,并通过强化学习优化方案。杭州市在环评报告中已实现“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章节的自动生成,未来可能延伸至工程图纸设计。但涉及复杂地形适应性、利益相关方协调等非结构化问题仍需人工介入。
◎ 污染治理现场操作员「部分职能」(替代率:20%-30%)
AI可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污水处理、废气净化等设施的自动化运行监控,例如预测设备故障、优化药剂投加量。但设备维护、应急处理等需灵活应变和物理操作的任务仍依赖人工。AI更多作为辅助工具,替代低技能重复性岗位。
污水处理厂或成为“AI取代人工”第一站
李诚还告诉水圈,未来的污水处理厂将呈现“AI主控+人工监督”的模式,在污水厂工作的同行们,一定要向设备运维专家、工艺优化师等高技能岗位转型。
因为具有依赖结构化数据输入/输出(如监测数据录入)、遵循明确操作规则(如设备启停逻辑)、重复性高且低差异化(如巡检、文书)等特征的岗位有极大概率被替代,而需要物理操作和现场应变(如应急抢修)、复杂系统协调(如跨部门资源调度)、依赖经验判断和创新(如工艺路线优化)等岗位则呈现出低替代性。
具体来看——
◎ 水质监测数据录入员(替代率:90%-95%)
污水处理厂需实时采集COD、氨氮、pH值等数十项水质参数,传统人工记录和整理数据效率低且易出错。AI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自动采集数据,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标准化报表。例如,杭州某污水厂已实现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存档”全流程自动化,人工干预率下降至5%以下。
◎ 设备运行监控员(替代率:80%-85%)
AI可整合水泵、曝气机、污泥脱水机等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故障并优化启停策略。例如,北京某污水厂部署的AI系统能根据进水流量自动调节曝气量,能耗降低12%。人工监控仅需处理系统无法判定的异常情况(如机械突发性卡顿)。
◎ 基础巡检员(替代率:70%-75%)
无人机和轨道机器人搭载视觉识别模块,可替代人工完成池体、管道的常规巡检。AI能识别池面浮渣厚度、设备锈蚀程度等,并通过历史数据对比生成维护建议。重庆某污水厂试点显示,AI巡检覆盖率从人工的60%提升至98%,漏检率下降90%。
◎ 标准化行政文员(替代率:60%-70%)
生产日报、环保台账、排污许可证申报等文书工作可通过AI模板自动生成。例如,深圳某污水厂使用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R1)自动填写《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记录表》,耗时从2小时/日压缩至5分钟/日。仅需人工复核关键数据合规性。
◎ 初级工艺工程师「部分职能)」(替代率:50%-60%)
AI能基于历史运行数据和实时水质参数,自动优化曝气时间、污泥回流比等工艺参数。上海某污水厂通过AI模型将生化池溶解氧浓度控制误差从±0.5mg/L降至±0.1mg/L。但涉及工艺路线创新、突发污染事件处置等仍需人工决策。
◎ 药剂投加操作工(替代率:40%-50%)
AI通过水质波动预测模型(如进水TP突变)自动计算PAC、PAM等药剂的投加量,并与加药泵联动执行。南京某污水厂实现碳源投加量动态调节,碳氮比合格率从82%提升至95%,药剂成本降低18%。
◎ 污泥运输调度员(替代率:30%-40%)
AI可整合污泥产量、车辆GPS、路况信息等,自动生成最优运输路线和车辆调度方案。例如,广州某污水厂引入AI调度系统后,污泥运输车辆空驶率从35%降至12%。但特殊天气或交通管制仍需人工介入。
◎ 应急响应协调员(替代率:<10%)
暴雨导致进水超标、设备突发故障等紧急状况需快速协调多方资源,涉及跨部门沟通、风险研判等非结构化任务,AI目前仅能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如历史案例库调取)。
AI永远取代不了环保人,但是......
目前,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成都环保集团、金科环境、倍杰特集团等一众环保企业已成功接入DeepSeek,杭州、厦门、成都等一些地方环境部门也开始在政务系统部署DeepSeek,中建三局已用DeepSeek管理工程取代人力......
毫无疑问,当下的环保从业者必须要有向“AI协同者”转型的觉悟,"打不过就加入"一定是应对这场巨变的最好措施。
最后,水圈借用英伟达黄仁勋的话作为结尾——AI永远取代不了环保人 ,但不用AI的环保人将被用AI的环保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