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水盐博弈 5亿亩盐碱地或将解锁“潜在粮仓”密码

慧聪水工业网 2025-03-14 08:51 来源:中国环境APP作者:中环报记者韦璐

曾被视为农业生产“绊脚石”的盐碱地,如今正逐步转变为我国的“潜在粮仓”。我国经改良后适宜种植粮食的盐碱地约有5亿亩,继被列入“耕地后备战略资源”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有专家表示,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系统化原则,调和水资源运用与生态平衡矛盾,制定区域、流域整体开发利用规划;亦有专家建议,加强对盐碱地治理的专项政策支持,加速技术研发,推动“以地适种”“以种适地”相向而行。

我国有5亿亩盐碱地可作为后备耕地战略资源

土壤和地下水中通常含有一定盐分,而当土壤表层的含盐量不断增加,超过植物能够忍受的限度时,土地(包括耕地)难以用于农业生产,就变成了盐碱地。这也是我国最严重的退化土壤类型之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壤修复生态材料研究所所长黄占斌向记者介绍,按照成因,可将盐碱地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类。原生盐碱地主要受气候、土壤和母质、水源、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土壤中的盐分通过蒸发作用在表层累积,进而出现盐碱化;次生盐碱地则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比如,灌溉不当、融雪剂的使用、地下隧道施工等都可能加剧土壤盐碱化。

据统计,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且类型多样、差异性大。其中,经过恰当改造改良,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的盐碱地约有5亿亩。

破题水盐博弈 5亿亩盐碱地或将解锁“潜在粮仓”密码

图为吉林松原,一片经过改良的盐碱地(远)及其对照区(近)。韦璐摄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对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挖掘单产潜力,以及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技术指导科科长、正高级工程师陈恩明日前表示。

记者了解到,我国盐碱地开发利用起步较早。近现代以来,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国家对粮食安全重视度的提升,盐碱地治理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定调,将盐碱地列为“耕地后备战略资源”;2023年《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盐碱地治理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盐碱地治理从探索阶段向系统化治理阶段迈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政策加码,为我国盐碱地开发利用按下加速键。

统筹淡水资源,制定区域、流域整体开发利用规划

在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研究员李荣看来,当前盐碱地开发利用需遵循系统化路径,其技术核心是高效脱盐,重塑土壤结构。

“盐随水来,水去盐留。”“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是盐碱地治理中最为人熟知的两句话。前一句中的“水”是指含盐地下水。当地下水位升高时,其中的盐分也随之上升至地表,待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地表,形成盐结晶。后一句中的“水”则是指淡水,当遇到强降水或人工排水时,大量水分下渗冲刷土壤,溶解的盐分随水流向深层渗透或被排出农田,从而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含量。

“因此,盐碱地治理首先要控制盐碱区域含盐地下水位,阻隔地下水上升;其次,要帮助耕作层土壤快速脱盐,盐分脱去以后也要保证少返盐、不返盐,从而构建理想的耕作层土壤;最后,在施肥过程中应避免‘盐上加盐’现象,即科学施用缓控释化学肥料。”李荣说。

看似焦点在“地”,但破题的关键在“水”。

李荣指出,盐碱地开发利用首先要加强水资源保障。然而,我国盐碱地开发受水资源制约较大,核心难点在于调和水资源运用与生态平衡的矛盾。

盐碱地治理并非孤立的农业技术问题,更关乎生态系统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全局。

“由于地下水会在土壤、岩石的缝隙间流动,我们不能开发一处盐碱荒地,却使其周边耕地土壤次生盐碱化。因此,要注重综合治理,统筹淡水资源,制定区域、流域的盐碱地整体开发利用规划,将盐碱地、盐碱荒地和普通耕地放到一个流域里全面考虑,并构建三维目标体系,即生态安全基线、粮食产能的底线、技术突破的高线。”李荣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水资源匮乏的黄河流域,宁夏回族自治区摸索出了一套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平罗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农业建设工程,推广暗管排水、光伏泵站抽水和节水控盐等技术,有效控制了地下水水位。同时,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包括平田整地、灌排系统整治等,让农田既喝饱水又节水,避免因灌溉不当导致次生盐碱化,实现了“水土共治”。

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研发,协同推进“以地适种”“以种适地”

事实上,除受制于水资源短缺因素外,多技术协同成本高、技术分散、区域适配性技术体系缺失等都将影响盐碱地综合利用。

陈恩明提出,当前,我国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专项政策、专题项目、专项资金相对较少,综合利用缺乏全局性、系统性,部分措施、技术落地难。

对此,他建议,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各地盐碱地资源的程度、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修复与利用潜力等情况,形成全面、准确、详实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底图底数,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根据土地盐碱化程度、分布特点等,合理确定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和布局,分类施策,梯次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要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更加重视“藏粮于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

记者了解到,我国盐碱地治理目前已引入数字化技术体系。

李荣介绍,吉林省大安示范区布设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网络,实现了盐碱地监测的全方位覆盖,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实时掌握盐碱地动态变化,数据精度提高40%,提高治理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山东省东营市采用的盐碱地智慧管理系统,可实现实时EC值动态预警,提前预测盐碱化风险,为治理措施调整争取时间,降低治理成本10%。数字孪生平台可通过模拟和预警,实现盐碱地治理的动态管理和精准调控。

2024年,我国提出“以地适种”“以种适地”双轨战略,兼顾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作物培育,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多元化思路和技术路径。

在陈恩明看来,我国“以地适种”“以种适地”结合还不够紧密,耐盐碱、抗旱品种作物选育不足,在良种技术研发上缺乏有效支撑。应引进和培育适宜盐碱地生长的新品种,建设种质资源库,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

“此外,耐盐植物筛选、基因编辑技术等是盐碱地治理的前沿方向。”李荣说。

展望未来,盐碱地治理市场化离不开机制创新。目前,已有“盐碱地银行”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为盐碱地治理提供可持续资金来源,也有地区正在探索盐碱地碳交易机制。

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员高杰对记者表示,盐碱地综合利用涉及“工程+改良+种植+运营+全过程管理”等多个环节,修复改良后的盐碱地按标准验收入库、实现后续指标交易及运营收益绝非易事,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经验缺一不可。

“随着国家土地开发等政策引导,盐碱地治理和土壤改良产业将迈入一个新高潮。值得注意的是,盐碱地治理和土壤改良应结合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企业不可谋求短期利益,应结合自身条件承揽工程和开展工作。”黄占斌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