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连续37个月保持I类 大坳水库背后生态治理“密码”何在?

慧聪水工业网 2025-03-10 09:42 来源:中国环境作者:江群能

在赣东北绵延的群山间,江西省上饶市大坳水库如同一颗镶嵌在翡翠屏风上的明珠。这座总库容2.76亿立方米、承载着100万人口饮水安全的“大水缸”,以其连续37个月稳定保持国家I类水标准的骄人成绩,成为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标杆”。走进这座“江南水塔”,探寻上饶“大水缸”背后的生态治理“密码”。

“空天地水”构建“数智防线”

步入大坳水资源指挥中心,一套先进的一体化智能监管LED大屏实时更新着水质数据。溶解氧、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9项指标以三维柱状图形式跃然屏上,任何细微波动都会触发预警系统。“我们的监测网络就像给水库装上了‘扫描仪’。”环境工程师黄康华轻点鼠标,调出三维溯源模型,“通过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自动报警联动语音播报系统和监控摄像头立体联动,我们现在不仅能监测水质,还能精准定位污染源。”

据介绍,系统集成13台红外热成像设备、8台智能球机及70处监控设备,实现全时段、全空间动态监管。这套智能化监控系统每年让200余起垂钓、游泳等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制度创新”打造“上饶样本”

2019年实施的《上饶市大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大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也由此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新轨道。这部“护水宝典”通过建立三级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严控工业准入等6章51条细则,构建起刚性约束机制。

“我们创新建立‘生态银行’机制。”上饶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黄宇向笔者展示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台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横向补偿等方式,累计投入2.1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形成‘1+X’补偿模式。”这笔资金已建成102座污水处理终端,铺设8.6万米污水管网,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个村落,让库区100%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同时,制定《大坳水库库区乡镇党委、政府履行饮用水源保护职责情况年度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生态优先”绘就“山水蓝图”

站在观景台远眺,85%的植被覆盖率让库区宛如绿色翡翠。近年来,上饶市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实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协同治理。

据大坳水资源保护中心副主任胡主良介绍,“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实现网格化管护,取得明显成效。”如今的库区周边已建成7处湿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江西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等荣誉纷落于此。

“我们通过把宣传手册送上门贴上墙、进校园入商超等措施,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氛围。”库区所在地五府山镇副镇长周炳友说,“现在村里人连小孩都知道洗衣要用无磷洗涤剂。”据统计,库区群众护水知晓率达95%,参与环保志愿活动超万人次。

夕阳西下,白鹭掠过水面,激起层层碧波。大坳水库的实践证明:守护好一泓清水,不仅需要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更要实施生态优先,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图景。这或许正是其连续37个月保持I类水质的深层密码。这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库,正继续演绎着绿色发展的“上饶方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